Загрузка страницы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法師功德品 - 清淨肉眼 見三千界 - 20240423 第1660集

00:00 清淨肉眼 見三千界
00:54 ⊙造因緣牽正依業門,門門不同八萬四千,為滅無明追因究果,點燈入門思慧明心;聞說傳法轉識成智,門門有法清淨微妙。

用心啊,好好心靜來聽法。這麼多天來,在五根門,我們有沒有守好?眼、耳、鼻、舌、身,到底我們緣在什麼境呢?日常生活中對境所生的意識,是用什麼意隨著根去緣境?有沒有注意?我們凡夫,凡夫在生活中,總是「造因緣牽」。因為我們開口動舌、起心動念、舉手動足無不都是在因,造好因結善緣嗎?或者是布惡的種子得惡果嗎?

不論是現在,人生事事不如意,我們應該也要想:過去的因這樣牽來的緣,今生所遇、所面對的,就是不如意,唯有懺悔啊!過去,過去生所造作、所結的,或者是過去這一念偏差,有了錯誤,現在該受的果報,就要時時起懺悔的心。懺悔即清淨,不要懺悔,永遠業緣牽纏,就是永遠纏住。

常常在提起,悟達國師再有修行還是業追著,追著他過了十世這當中,只要這個心門一開了,業就進去了。這就是為何會有《水懺》,那就是有這段因緣故事而來。這麼有修行,都無法停止這個業力了,何況我們是凡夫!要時時抱著甘願受。因為我們過去,就是這樣「歡喜做」,「怎麼樣,我歡喜啦!」所以你這輩子就要「甘願受」。

這種的人生,時時要抱著甘願的人生,我們要用著很感恩現在的生活,我們要好好用心,要不然我們「造因業牽」,那就是這兩天來所說的,「正依業門」;正報、依報這個業門就開了。正報,還記得嗎?是我們的身軀。我們自己受盡苦勞,這個身軀,生下來身體不健康,這就是我們的身所接受的、面對的環境。所接受到面對的人我是非,無不都是在我們的身,這所感受的,我們快樂、受苦等等,這種人生的正報。

而依報呢?就是依在什麼樣的國土,依在什麼樣的環境,我們就是因緣牽走了。這都是由不得自己,生來就是這樣的環境、這樣的種族、這樣的膚色,這不是自己有所選擇。若要說的選擇,是過去生所造作的,我們萬般沒有帶來,帶著業力來,那是過去生;我們這輩子最後也是一樣,「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生生世世,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

所以,「正依業門」,就是這樣不斷的回復,這就是我們要注意,日常生活在因緣中。所以這個業門,「門門不同八萬四千」。各人起心動念、舉手動足,所造作的一切都不同,所以每分所造的,這分分己獲,就是這樣不斷造作下來。才告訴大家生活中要注意,待人接物、開口動舌等等,我們要用心。

過去還不認識佛法,可能我們都沒有在注意,現在我們已經認識佛法,也已經入佛門,也已經聽聞了,也要修行了,所以我們就要注意日常生活,起居動作、起心動念,這我們要很小心。要不然業門是門門在開,只要你動、作,有動、有作,業的種子就歸入了。

但是一直告訴大家「把握時間,利用生命」,趁我們有生命這個當中,把握因緣;也是同樣「因緣」,但是因緣就是要造福人群,造福因、結福緣,這就是要利用,我們這個身的時間,所以要好好用心。門門的業是福業或者是惡業?門門的業門時時就為我們開,我們就不要去開錯門,要好好用心。

起心動念,八萬四千法門,難道不是告訴過大家了?每一天有八萬六千四百秒,秒秒之中,無不就是起心動念,所以「八萬四千」,每一秒鐘要好好顧好我們的一念心。我們若能夠顧得住,那就是「為滅無明」。心若有顧好,無明煩惱一起之時,我們要即刻、即時,趕快將它滅掉。過去的無明煩惱,我們已經現在懺悔都除不盡了,不要再惹來新的無明煩惱再覆蓋,所以我們要注意,時時要注意啊!

所以,若能夠不動作惡因、惡緣,自然我們時時警惕,造福因、結好緣,這樣我們就能夠,新的增加是福,入人群是慧,福慧兩足再增加。舊的惡,我們懺悔除滅,新的惡,不要再進來,若能夠這樣就是滅,「為滅無明」。之後我們要再「追因究果」,自己有在佛法中好好警覺,要想啊。

人與人之間,世間苦難為何那麼多?之多啊!所以要去「追因究果」,是如何集來的這麼多苦?我們要很用心,經聽了之後,下去要好好應用法,這樣才能夠「點燈入門思慧明心」。聽法就像點一盞燈進來,我們的心門打開裡面是光明的。所以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智慧,由於聞法,我們將心門打開,自然燈就亮了。

這「思」,思想,我們常常說,眼、耳、鼻、舌、身、意,就是進來在這個「思」,你的思偏,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就是在這個思考。只要你吸收外面的境界來了,經過思量,很快速反應出去,我們是什麼態度,我們要如何回應,要做的方向就是剎那間。所以這個「思慧」,「慧」就像燈,「思」就像開門;你門一開了,燈一定要點亮起來,這是要連貫、及時。

這樣我們的心常常保持是明朗的,我們很敏捷,外面給我們的是什麼訊息,人家若說什麼,我們一聽到,一下子就趕快能回應。歡喜的,我們笑一下,感恩哦!不歡喜的,可能我們就沒有好的臉色,不好的聲音就回應過去了。這是我們日常的生活,這樣的對應。這就是要告訴大家,習氣,人與人之間如何互相對應,就是在這個地方。

我們要記得,「為滅無明追因究果」。我們聽法了解這件事情,我們在生活中,「點燈入門思慧明心」,「思慧明心」,這是動作,在我們落實生活,修行者的動作。也不只是出家修行,在家居士也是一樣,全都是要記得聽法入心、落實,將我們的習氣養成了很敏捷,改變了習氣,不論什麼環境一來,我們要趕快回應出去的,是善、是智慧,是「思慧明心」。我們這就是修養。

修養,要修養什麼?改習氣。人人本具佛性,本具真如本性,人人都有覺性,人家佛已經成佛了,我們還是在凡夫的無明。我們學佛,就是要趕快分寸一直向前前進。我們為何會是凡夫?原來是無明。要及時滅,滅無明,日常的生活分寸間都要滅。我們要常常記得,因緣果報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好好將內心,燈要將它點亮。所以入門了是「思慧明心」,這是要常常警醒我們自己。

所以,「聞說傳法」。既然入佛門來了,除了用功「思慧明心」之外,我們要再殷勤聞說;聞法了,我們要再說,不只是聽,我們要再說,又聽、又說。這前面都一直說過了。〈分別功德品〉、〈隨喜功德品〉都一直說,就是需要聽、需要說、需要傳法。我們聞法當中,一定「轉識成智」,過去懵懂,與人人計較,事事追逐、貪著,這都是過去。現在聽法之後,轉識,我們一定要轉識。

眼、耳、鼻、舌、身、意,我們所造作的,歸入在我們的第八識,而我們第八識要能夠將好的,永遠都藏著好的。但是無奈,你之前若造惡,造作的錯誤,你歸入下來的這個「藏識」,它就是照常藏。善、惡種子,無不都是在藏識之中,我們有辦法嗎?要歸納藏識,我們就是不要造作那個惡,我們趕快造福,造福因、結福緣,能夠轉入我們的識。

在這個識之中,隱藏著很多的煩惱無明;因為我們過去的貪、瞋、癡,那種的記恨,愛、恨、情、仇,不論幾年一直一直累積著。在記憶中,這個記憶就是將你藏著。不論你幾十年前,或者是剛才短的時間,這種的記憶,長久的記憶或者是最新的記憶。這就是「藏識」。而我們所做過那些善、惡業,都常常記憶在頭腦中,這叫做記憶;記憶在裡面也是藏識。

而我們既然能記得,那麼多的煩惱無明,我們就將它轉過來,那些過去的當成是我們的經驗、是我們的道場,所以常常說感恩心,菩薩感恩啊!感恩用逆增上緣來對待我們。釋迦牟尼佛感恩提婆達多,「若沒有提婆達多,我沒有那麼快就能夠成佛;因為有提婆達多,累生世用這種逆,逆緣來對待。」所以佛陀感恩提婆達多。

所以同樣的道理,我們「靜思語」,師父不是說過?「前腳走,後腳放」,但是有人在拉我們後腳的時候,要怎麼辦?我們就是要好好感恩,我們是在練腳力,還是要向前走。有人拉著我們,我們也得要用力向前走;方向對,走就對了、做就對了。同樣的道理。

所以,我們既然選擇了入善法門,我們就要好好轉過來,過去錯誤惡法,我們現在要轉過來。過去錯誤的記憶,那就是識,現在將過去的記憶,將它當成經驗,提高警覺,我們現在要做,不可再犯錯,這樣就能夠增長智慧,這叫做「轉識成智」。凡夫之時,所用的都是知識,修行之時,我們所接受的都是智慧,所以這叫做「轉識成智」。

不論你要開的是什麼門,「門門有法」,法中有惡法,也有善法。惡法就是我們凡夫在造作,這些做錯誤了,這也是叫做法。佛陀警惕我們:這不對的事情不要做,你要去做對的事情。所以,這善惡法叫做門,開業門,是開善業門或者是開惡業門?「門門有法」。我們要很用心,將所開的門,我們都要淨化,所以「清淨微妙」。大家要很用心聽著,記住了。來,前面的經文:

27:0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於大眾中,以無所畏心、說是法華經,汝聽其功德。」《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這段經文,我們已經知道,佛陀開始就是要讓我們了解,這大眾,大家聽經、說法,同時勸人去聽法,現在還又是在持經、讀誦、書寫、解說等等這些人,他們要提起很勇敢、無所畏的心。它再下去,那就是「汝聽其功德」,用心啊!從後面耐心要聽。下面這段經文,開始就說了:

28:19 ⊙「是人得八百功德殊勝眼,以是莊嚴故,其目甚清淨。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內外彌樓山,須彌及鐵圍。」《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用心回顧幾天前,告訴大家這是很重要,所以重複再重複,佛陀長行文說完,他就要再用偈文,是很重要,我們要好好用記憶,好好要記得。

29:16 ⊙具五眼之用:肉眼;見大千世界:天眼;眾生業報:法眼;清淨明澈:慧眼:一切悉見:佛眼。

這「具五眼之用」,那就是「肉眼」,父母所生的眼,是我們現在用的眼。眼睛在看什麼?這就是父母生給我們的眼。「見大千世界」,這叫做「天眼」。我們若修行,眼界就會又開闊得多,哪裡都不用去,能夠能知天下事,這也是叫做「天眼」。

「眾生業報,法眼」,那就是能再進一步,知道這些眾生造業。現在,五濁惡世,在濁世之中,人類要受什麼樣的苦難,用法眼來看天下。現在難道不是嗎?空氣污染,大地被破壞了等等,氣象極端,很多天下眾生受多少苦難?這就是眾生的業報。這個天下環境中,眾生所受的業,這就是要用法眼來看。

還有,「清淨明澈」,那就是「慧眼」。慧眼,從這麼的複雜眾生中,他們所有的苦,我們若有智慧,思慧,好好細思來了解。哦,原來這一切,分析到底什麼都沒有,計較什麼?愛、恨、情、仇,原來是一場空;人間的物質、富貴,金銀財寶、名利等等,這些東西到頭來,還不是一場空嗎?分析到底人生一切皆空,何必計較、造業呢?何必為了名利、地位,這樣在追逐,才來造這麼多業?

有智慧的人看得開,所以「清淨明澈」,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這就是慧眼。用智慧,不用與人爭,也不用與事爭,也不用與世間一切爭,我們做一個很輕鬆、輕安的智慧人,這樣豈不是很好呢?所以,要「清淨明澈」。所以,「一切悉見」,這就是「佛眼」,佛眼包含了慧眼、法眼、天眼。

其實佛開始修行之前,他化身在人間,也是父母所生的身體,也是父母所生的肉眼。所以這個肉眼,就可以成為天眼、法眼、慧眼,佛是全經過都通通了解,所以佛具五眼。這就是修行的過程,有這樣的過程,用這樣的講法,可能大家比較清楚。天眼能夠得以見大千世界,人間種種的環境,我們都了解。

眾生的造業,「清淨明澈」,我們全都要很清楚,一切一切,我們要都了解,這樣就是法眼、慧眼、佛眼。

35:47 ⊙此中父母所生清淨肉眼,即諸塵境不隔礙者。不隔礙故,即正智現前,故大千內外,一切色像,悉知悉見。

37:35 ⊙是人得八百功德殊勝眼,以是莊嚴故,其目甚清淨:以是功德具足,莊嚴之故,得如是殊勝眼,甚是清淨。

39:00 ⊙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肉眼唯能見前方、左右,今由經力,見三千界。父母所生眼,謂肉眼。

41:07 ⊙內外彌樓山:內外即依正所依。彌樓山:亦名須彌山,此云妙高山,善高山等。小世界之中心,出水八萬四千由旬,入水八萬四千由旬,頂上有帝釋天,中四天王天。

45:41 ⊙鐵圍:即大千界之外圍,稱鐵圍山。每一小世界,以須彌山為體,一一以鐵圍山圍繞邊際。

48:20 ⊙佛眼悉見:三千界之須彌、鐵圍山,之各小、大世界,佛眼悉見。

49:39 ⊙圍繞一世界之鐵山,云鐵圍山,有大小之分。圍繞大千世界者,云大鐵圍山。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1月6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dawn/P12221660

Видео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法師功德品 - 清淨肉眼 見三千界 - 20240423 第1660集 канала 大愛電視 Tzu Chi DaAiVideo
Показать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отсутствуют
Введите заголовок:

Введите адрес ссылки:

Введите адрес видео с YouTube:

Зарегистрируйтесь или войдите с
Информация о видео
23 апреля 2024 г. 2:30:00
00:53:01
Яндекс.Метрик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