Загрузка страницы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法師功德品 - 精勤化眾 趣求道法 - 20240425 第1662集

00:00 精勤化眾 趣求道法
00:53 ⊙精進菩薩大心,不懼種種難行,攝善勤修善法,利樂精進不懈;精勤勸化眾生,念念趣求道法,持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六根各具功德。

用心啊,日日都請大家要真誠用心。學佛本來就是要用很細膩、專心,如何能夠將凡夫雜念心,將它合為一,一心好好向著我們的真如本性找、探討。真如本性它的專精、清淨無染,那就是佛的本覺。是簡單,是很不簡單;簡單、不簡單,那就是看我們的心。心,心猴意馬,到處亂闖,若這樣,連自己的心,長得怎麼樣都不知道。

就像前面所說過了,眼,到底我們有沒有看到我們的眼睛?卻是眼睛都在看世間,人與人之間事事形相,是好、是不好?歡喜、不歡喜?都是眼睛在看。但是眼睛只是一個肉團眼,但是奇妙的就是它有功能,這個功能到底長成什麼樣呢?用現代的話說「視神經」。而視神經是什麼樣的形態?很微妙物,微細、微細。

這眼科如何告訴我們,我們就是無法見到這個視神經。而這個視神經,只是與肉團眼配合起來,緣外面,外面的塵境是不是有進來我們的心意之中呢?其實就空無一物,卻是我們凡夫從眼根、塵境,將它引進來,在我們的腦海中起心動念。唉呀,苦,就是苦在這裡。這個意識到底是長怎樣?這種意識去傳它進來,到底放在哪裡?真的是無法去找。無法找,放下了,因為一切皆空啊!

用這樣來解釋,大家對眼根應該是清楚。不過,佛陀要我們眾生好好去找,找出了,你這個眼識、心意在哪裡;你若沒有找出源頭來,我們還是放下,是卸責任嗎?放下了,那就是卸責任,「我看開了,我放下了」。你看開、你放下,責任呢?表示你的責任就是放棄了。什麼樣的責任?輕重我們有沒有分?這就是做人的原則。

回過頭來還要告訴他做人,做人就要承擔,擔起責任來,這就是負責。人與人之間總是彼此關懷,想:要為人群做什麼事情?決定要做了,就要負擔到底,這才是真正佛陀要我們去了解事情,要我們去入人群,如何去看人、事、物,同時透徹理。

事理要透徹,那當然就是要到意境,意境就又在後面後面了,那個「意識」,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前面的「眼識」。讀經本來就是要精進,「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每天我若是說:「經者……」大家的內心就已經喊出了「道也」、「路也」,這麼簡單,都喊得出來、背得進去,但是道呢?如何開?路要如何鋪?

聽到從精舍,不論是清修士、出家眾、在家菩薩,慈濟事行在人間,有四個地方在報告,我聽,我就很感動啊!旁聽,了解四個地方境界不同的國家。在大陸廈門開這個佛教的論壇,就能夠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好像眼睛透視在那個地方。多少的長老上臺去?他們如何說話?而(靜思)精舍的弟子,是在那個地方,表達是什麼形態?好像一邊說,我一邊看到。雖然事隔這麼多天了,聽到這個聲音,就能夠覺得那個形態,好像我自己親眼,在那裡看到一樣。這就是要用心。因為這些人我認識,那個景象用假設也能知道。

還有加拿大,去那個地方(世界宗教議會),場面是多大、多廣,要如何走?要去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場面?這好像都看到了。慈濟人在加拿大,一個一個聯絡處、道場,他們到底什麼樣的環境?如何精進?這都很清楚。是精進、是懈怠?道場是如何用?差不多猜測得到。去看一次了,應該回來若再報告,可能會知道大部分。這就是有在場、沒有在場,用什麼眼去看。

還有緬甸,去付出,去發豆種。是啊,我們的菩薩、清修士,陪著這麼多在家菩薩,浩浩蕩蕩,從臺灣、從馬來西亞到緬甸,會合緬甸的菩薩,他們如何去投入、去面對?去如何發放?什麼樣的態度?要來領的人從鄉村來,他們得到一包一包的豆種。雖然對我們在臺灣來說,這一包豆種才多少錢,但是他們如獲珍寶。

又再能夠知道,幾公斤的豆子,它能夠撒幾畝、多廣的田園,幾公斤能夠收穫幾千公斤。這豈不就是我們常常在說「一生無量」你給他十幾公斤,一、二十公斤的豆種,他只要風調雨順,比較勤快一點去用功,自然他能夠收成很好,一比幾,多少產量出來。這就是對他們的幫助,他們能夠不用擔心,要如何生活。

這就是時間在人間如何去互動,也是常常在告訴大家,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每一天我們的生活,就是在這樣三間之中,要把握時間,應用空間,好好關懷人間,這就是我們的責任,這就是叫做責任。希望大家要精進、用心。

「精進菩薩大心,不懼種種難行,攝善勤修善法,利樂精進不懈」。看看,難道不就是這樣呢?精而不雜,進而不退,我們要發這分的菩薩心,永遠不退轉,不論你遇到什麼樣重大的責任,多麼大的辛苦,我們都不可畏懼。所以不懼種種,再難行,我們都能行。

我們修行只有一個目標,「攝善」。世間苦難偏多,這麼多苦難要怎麼辦?我們要發心,自己要好好充實自己,要如何救?要勤修,要如何來決定我們的心?心力,「心」也是代名詞,「力」也是代名詞,但是要用心;用心也是無形,就要看大家是不是有下這分的決定、志向難行能行,撥開種種的困難。

所以我們為了攝善,攝善法界,所有的善法,我們都要將它攝受來。不只是自己好好修善法,我們還得要勸人修,要不然這次緬甸,若沒有這麼多人,你一個人兩隻手,你能夠抱幾包的豆種給人家呢?那就是人多,人多會合起來,他們自然那個行動。

人又再感動人,連當地的人,他們都懂得要來出力,要來當志工。這種救人、被救的打成了一片,大家來出力,大家來做事,同時用簡單的法,他們拳拳服膺。這個法就是他們慧命的資源,這豈不就是要用善法呢?而這個善法,我們要殷勤。

聽到非洲慈濟人也是一樣,他們得一善法拳拳服膺。他們再辛苦、再困難,他們都不願意做一個被救的人,他們要救人,而且救得很徹底。「感恩、尊重、愛」,感恩有這些比我更加窮困的人,需要人幫助的人,就是因為有這些,我才有這個環境;與這些好的人一起,我才能扛著這包米,很快樂、很歡喜。搖搖擺擺,要讓我救的人不用動身,我走到達了,蹲下來、跪下來,將這大包的米拿到你的面前。這豈不是真誠、恭敬、尊重的愛?在非洲看到了,他們是每個月都是這樣。

看,做好事,放眼天下看,我們傳出去的法,他們受用了;受用來就是法髓,精髓,換新血輪比舊的血更好。自己再造的,只要有這個髓給他們,他們再造人生,環境同樣那麼困難,但是他們的心完全打開了。道糧,就是法,一點點的法給他們,他們就像在做麵包一樣,一點點的酵母,他們就能夠發展很多。

這種打開心門、展開大心,他們有辦法去做救人的人,過去是「貧中之貧」,現在已經是「貧中之富」了,富有愛心,這就是「攝善勤修善法」過來。人人開心、歡喜,「利樂精進」,有進無退,一點點都沒有懈怠。所以,「精勤勸化眾生,念念趣求道法」。

難得人生,我們已經得到這樣的佛法了,雖然僅僅一個眼根,我們可以去延生很多,我們對人間、空間;克服空間的遙遠,看見人間的苦難,我們把握時間。就像稻種、豆種,你若沒有很把握時間,及時送到達,根本就沒有用,這叫做搶時間,用空間發揮愛的力量,這就是精勤。不只是我們自己去做,勸化其他的人。

我們這麼多慈濟人會合,這樣去,能夠將他們當地有力的人感動,出力來幫忙扛、來幫忙搬,這就是力量。而這個力量就是我們平時回歸回來,就是要好好心無雜念,這心念一致,我們的人間看法,我們要好好有一個方向。趣向就是方向,我們心沒有雜向其他的方向,就是這個方向,眼睛就是看前面,這「念念趣求道法」。

道啊!「經者,道也;道者,路也」,這就是我們在開道,帶人走。我們這條路、這條道,我們要開是很辛苦,不出力,路開不了。所以我們要持經,我們若沒有經就沒有這個道,沒有道就沒有路。而道是從我們持經,過去就是這樣走過來,是一個道理。所以,人生的精準方向就是道理,所以我們要面向著精準的方向,去趣求。方向就是要向前精進,叫做趣求我們的方向、目標;念念就是要求這條道,要學這個法。這條道、這個法,就是要從持經。

如何叫做持經?你要讀、你要誦。讀誦之後,你要了解,了解就是要去說。所以要再讓很多人,聽得到、懂道理,入這個門,開這個道,走這樣的路。所以「若解說、若書寫」,一方面要寫。我若沒有寫,這些字不會出來,我就要一字一字寫。要不然我這樣說,你們聽了就過,我若寫下來,大家看,可以抄下來,師父這麼說。而我是從持經來的心得,心心念念的《法華經》,這條道路,所以要持經。「持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要經常說。

就像我們每天晚上,常住都有安排分享,聽啊,是什麼事情?雖然是有定日來不同的活動,這就是叫做上課。不論是人間事,或者是討論經典,或者是「如是我聞」,希望大家要聽經要懂得解,能夠拿出來大家討論,這樣我們才能夠訓練出了,出去任何一個國家,都能夠與人分享。如是我聞、如是我做,這面對了,我們要知道我做什麼事情,我們的環境是這樣,就能夠很踏實說,心沒有虛就是真實,這就是我們要有受持。

所以,「六根各具功德」。我們現在才是在眼根。那麼眼根,我們能夠得以很多的看法不同;因為看法不同,我們的方向就不同,而我們現在同一個方向。就像這次從大陸有菩薩來臺灣,認識慈濟,入門來看,親身去體會,感動了,深信慈濟這條路,是他們的人生方向。

所以很遠哦!大陸很大,光是一趟路要來到臺灣,有的人光是坐車、轉搭飛機,要用兩天多的時間。這實在是很不簡單、很辛苦,卻是他們不畏懼道路遙遠。尤其是發心的人,他們願意付出、願意學習。記得在雲南,他們要與人活動,就要去到幾百公里,去與人會合,去做慈濟的協力活動,去訓練、去了解慈濟是要如何付出。

我們這裡人少,我們就要去與人會合。要上課要坐七個鐘頭的火車,要在車上過夜才有辦法去上課。慈濟人在大陸追求這個法,慈濟宗門如何入人群?如何展開我們的心去愛,擁抱天下蒼生?這是這一次,大陸菩薩那樣的精進,這就是持經。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他們從這條路走進來,從「路」走進來「道」,從「道」走入「門」來,就是「經」,我們就是要這樣用心。若這樣我們應用我們的六根。六根有八百功德、千二百功德的,各個的功能不同,各個都要去用到。我們要做好事,六根總用,互相配合,這是六根的功德。

功德有重、有輕,阿育王有一次他自己這麼想:我統領天下,大家都要來進貢,只有一個地方,為何都沒有看到來朝見?這個地方是哪裡?海龍王,海的這個境域怎麼都沒有來?」大臣就說:「大王啊!龍王,您就要有辦法以您的德來降伏他。陸地這些是因為您的德,您有功能來降伏這些人。但是海龍王,您的德與他的德,可能他認為他的德比您還高,所以他沒有來朝見。」

阿育王他就說:「好,這樣我知道。」他就開始了,他發揮他的功能,去看多少的苦難人。

38:05 ⊙「並諸餘山林,大海江河水。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處,其中諸眾生,一切皆悉見。雖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39:12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41:07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妙蓮華,細分說法滴滴如甘露,滋潤慧命。持經開解,諸法歷歷,總在目前。

47:39 ⊙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即五種法師,能持如是法,如法師範修持,以法為師,持說如儀,得六千功德。

49:33 ⊙「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49:55 ⊙以是清淨之耳,聞器世間,一切情與無情之音聲,亦如前解。云其中者,指大千界。

51:32 ⊙「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歎聲、螺聲、鼓聲、鐘聲、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以要言之。」《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53:15 ⊙如經句偈文所列,循道合理,曰法聲。無道可行,無義可說,曰非法聲。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1月9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dawn/P12221662

Видео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法師功德品 - 精勤化眾 趣求道法 - 20240425 第1662集 канала 大愛電視 Tzu Chi DaAiVideo
Показать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отсутствуют
Введите заголовок:

Введите адрес ссылки:

Введите адрес видео с YouTube:

Зарегистрируйтесь или войдите с
Информация о видео
25 апреля 2024 г. 2:30:00
00:54:31
Яндекс.Метрик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