Загрузка страницы

382 我们一起走过——穿在上海(下)

穿出个性 穿出时髦
上海人扮靓从头开始
多元 个性
是新时代不可抗拒的潮流
走进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穿衣往事
见证那个年代的美丽的青春

本周故事│《我们一起走过》——穿在上海(下)
首播时间:9月22日(周六)中午11:30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人的服装慢慢告别了过去单一的款式和颜色,造就了“千树万树梨花开”、“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装美景,银幕上的那条“红裙子”使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大家开始追求符合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

▲改革开放之后最先看到的就是服装花样的变化
▲中百一店的橱窗是上海人获取潮流讯息的地方

1983年,国务院发布通告,结束了使用了几十年的布票,许多会“做人家”的上海人纷纷买来自己心仪的布料,大家用缝纫机学着做各种各样的新潮服装。

▲那个年代过日子都需要一台缝纫机
▲ 广受欢迎的服装裁剪书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迅速,特别是制造业的发达满足了老百姓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着装需求,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时尚潮流稍纵即逝,风格千变万化,上海人的服饰着装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传统的旗袍也再度复苏,时尚流行开始驻扎进上海人的穿着打扮里。

▲ 古美社区旗袍沙龙

编导札记│服饰变迁四十年
本期编导:周 倩

改革开放前,不管衣料还是服装都需要凭布票购买,每人每年都有固定配额,所以每家人家的家庭主妇都会动足脑筋,合理安排好。

那时全家人的衣服都是妈妈自己动手做的,为了节约,让一件衣服发挥最大的价值,往往是老大老二老三接力穿。裁剪布料剩下的零头布也会被收藏起来,裤子衣服破了可以补一块;孩子长个了就在袖子、裤脚上接一截继续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当时大多数家庭的生活写照。

▲ 裁剪服装纸样衣服

除了做衣服,妈妈们在冬天还会为全家人织毛衣,毛线是可以拆了再织的,孩子长个了就把毛衣拆了再加一点绒线重新织出一件新的衣服。有的妈妈还会把积攒下来的劳防手套拆掉,用拆散的棉线给孩子们织线衣和线裤。

▲ 把劳防手套拆掉后的白棉纱线也能做编织材料

上世纪60年代,“的确良”面料在上海出现,这种新兴面料挺括不皱、质地牢固,而且色彩亮丽、不易褪色,更重要的是,买“的确良”不需要布票,所以布店里一来货,就会被大家抢购一空。不仅“的确良”面料抢手,“的确良”成衣更是在服装店里供不应求。当时的青年人上穿“的卡”上装、下穿“毛的”裤子,被称为“上的下的”。

当年还有一种名气很响的“765皮鞋”,是用猪皮作的,不需要票证,7.65元一双,那时街上很多年轻人都穿这种皮鞋,在那个每月工资只有36元的年代,这也算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

改革开放前,尽管物质并不丰富,但是上海老百姓还是会尽力把自己打扮得整洁干净,穿戴得有模有样,用上海话来说叫“山青水绿”,意思就是打扮穿戴得体。不管生处什么时代,上海人对于美的追求都是强烈的。

▲上海第一个个体服装市场——华亭路服装市场

影像资料的留存真实直观地记录了上海这四十年服饰的变化以及老百姓穿着打扮观念上的改变,在和节目嘉宾的采访沟通中,我也仿佛回到每一个潮流更替的节点,“的确良”衬衫、765皮鞋,蝙蝠袖、喇叭裤,也许今天的上海人早已不再留有这些曾经的流行服饰,但是关于它们的美好记忆一直深藏在人们心底。

▲曾经非常流行的喇叭裤

Видео 382 我们一起走过——穿在上海(下) канала Danwu Hou
Показать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отсутствуют
Введите заголовок:

Введите адрес ссылки:

Введите адрес видео с YouTube:

Зарегистрируйтесь или войдите с
Информация о видео
11 ноября 2018 г. 11:45:52
00:25:01
Яндекс.Метрик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