Загрузка страницы

吾土吾情:說客家話圍頭

本土語言是指香港在割讓給英國之前,香港陸上居民所流行的語言,主要有圍頭話和客家話,以及只流行在個別地區的汀角話、東坪洲話和平婆話等等。半個世紀以前,香港以廣東話為主的人口其實不及一半,特別是在新界地區,大部份村民都是以圍頭話及客家話溝通。

圍頭話的出現可上溯至北宋年間,背後與新界鄧氏、文氏、彭氏、侯氏、廖氏家族的南來定居有着莫大關係。至於客家話在香港出現,大約是明末清初,其中以清康熙取消遷海令,令粵東地區大量客家人南下耕作荒田,所受影響最大。

語言建構了族群的身份認同。不少移居海外的客家人,回來參加打醮等節慶時,亦可通過共同的語言,感受到同聲同氣「自家人」的親密感覺。

不過,今天在香港要聽、說家鄉語言也並非易事。例如,在圍村人極其重視的春秋二祭,亦只有部份鄉村有能力保留用圍頭話叫禮宣祭。因機會難逢,一些有心的鄉民便會趁機向在場的長輩請教,因為在平日,他們已經很難找到說圍頭話的對象。

以前在圍村,所有女孩子都要學唱哭嫁歌,否則便會給人責罵。哭嫁歌不單保留了大量的圍頭話,同時還記錄了昔日圍村婦女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對文化傳承彌足珍貴,但如今就只能在一班老婆婆的歌聲中展現。

客家族群也有很多不同的民間歌謠,像親人去世時所唱的哭喪歌,或是在田野間工作時男女對唱的山歌等等,全都滿載着豐富的民俗印記,但隨着懂客家話的人越來越少,其湮沒絕非危言聳聽之事。

Видео 吾土吾情:說客家話圍頭 канала RTHK 香港電台
Показать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отсутствуют
Введите заголовок:

Введите адрес ссылки:

Введите адрес видео с YouTube:

Зарегистрируйтесь или войдите с
Информация о видео
11 марта 2018 г. 19:05:23
00:21:11
Яндекс.Метрик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