Загрузка страницы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信解品 - 不求大法 失三乘慧 - 20210412 第764集

⊙無常逼迫四大不調,生老病死求愛怨憎,五蘊熾盛眾生剛強,二乘不求大法,不生一念好樂。

人生,無常很多,無常逼迫啊!人間,如果想到「四大不調」是很可怕,加上了人生的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等等的苦,加上五蘊熾盛,這都很苦啊!

我們的色、受、想、行、識。眾生在造業,不就是有這個境界,「色」。我們人的感受,我要求的,我要愛的,我怨的,我恨的等等,很複雜,都是在色、受、想、行、識去造業。但是,過去、現在諸佛菩薩,屢屢不斷不斷地來人間,要教化眾生,卻是眾生是剛強,難調難伏。

所以須菩提等,他們不求大法,不生一念好樂之心。想到大乘法,他們就怕,「不敢,我們不敢接受。」就是因為眾生難調難伏,尤其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熾盛,這是這麼苦的地方,尤其是國土危脆,人生無常,充滿了苦難。「要我再來?我希望斷生死,我不希望再來了。」

但是,行菩薩道就是要再來,再來入人群中,不斷與人群去付出,結好緣,修福,同時人群中得智慧,福慧要在人間中修。這時候才開始要了解,要不然他們就是怕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所以「二乘不求大法,不生一念好樂」,都不願意再來人間。

佛陀很期待人人要傳承佛法,這輩子得到佛法之後,雖然現在老邁了,現在也要發心,發心於未來再來人間來傳法,將法不斷要一直傳,傳到彌勒菩薩成佛時。所以,佛陀對人間,法無法傳,實在是憂心啊!所以一直期待,期待人人能發大心、立大願。

所以前面的(經)文,看到那個孩子,這樣就要離開了,跑掉了,趕緊叫人「爾時使者」,叫人趕緊去追他。那時候使者就趕緊去追,「爾時使者,疾走往捉」,趕緊要去把他拉回來。卻是,「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

⊙「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沒有犯罪,你要抓我,一直拖我,是要怎麼樣?」所以在那裡很驚嚇。「稱怨大喚」,意思就是說,「我就不願意,我不願意這樣做,你一直要強迫我!」同樣的道理,「修行,我就不願意走入人群,你強迫我要入人群」,所以,怨而喚。下面下來的(經)文,再說:

⊙「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那就是說,窮子愈掙扎,這使者抓得愈緊,所以硬是要將他拖回來。這就是譬喻,譬喻「大乘教法,誡門」。

⊙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譬大乘教法、誡門,守持一切戒規定慧,擬宜及時傳承託付,為說怖畏之事。

「大乘教法、誡門」,有「勸門」與「誡門」,「勸」就是勸導人人行善,「眾善奉行」;「誡」是戒「諸惡莫作」,這也是大乘法。我們人人要守好這念心,這念心常常要抱著那分與眾生共生息,不忍心眾生受苦難。

不忍,不忍眾生在受苦難,這種眾善奉行,這種心志,那就是勸教,勸,勸你要這樣做,教育你的法,是要這樣投入。「誡」,就是教誡,戒定慧,防非止惡,自己的心要定下來,不要受外面的境界,將我們誘引了。所以我們要防非,我們要止惡,我們要有定心。

當初發心就是要行菩薩道,所以既然要利益人群,這念心一點點都不能退轉,所以叫做「發心如初」。你若走過菩薩道,長久的時間,福慧具足,就成佛了。我們所造作的造福人群,增長智慧,這樣不斷累積,總是也是福慧雙修,這樣累積到總是有覺悟天地宇宙萬物真理。所以這「誡門」與「勸門」,所以「勸」與「誡」,這二門,就是福慧之門,我們要用心去入這樣的門。要守持一切戒,戒規,而且要定慧具足。

所以要表示出了「擬宜」,我們的心一定要這樣準備,我一定就是要這樣做,叫做「擬宜」,及時要有這樣的準備,傳承、託付。佛陀現在就是用這樣的心態,有這樣的準備,也應該要將法傳出去,希望人人要接受。這有一點較勉強,大家要來傳承這個法,法要有所付託。所以現在講《法華經》,是希望人人能在「勸門」與「誡門」,這二門,一定要懂得進入。

所以在《譬喻品》,講很多怖畏,用很多來譬喻世間很可怕。佛陀一生說法,無不都是勸誡我們,勸誡我們要知道無常、國土危脆,人間這種生老病死等等的苦難,實在是很多,讓我們很怕。不只有人間,還有地獄、餓鬼、畜生(道)。

地獄、餓鬼、畜生(道),不只是有他們的境界,這種的境界在人群中,也是會受到這樣如地獄生活的人生,如餓鬼生活的人生、如地獄等等、畜生生活的人生,這是在三惡道,較輕的,在人間看得到。其實,在三惡道,比我們現在人間看到的,更苦、更折磨人,時間長久,真的是苦不堪!

所以,「為說怖畏之事,故(云)使者執之逾急」。趕緊就是要將這個法讓你知道,讓你很快就知道,要讓大家了解苦集滅道,要懂得打開大心門,要如何面向這種無常的人生,苦難的人生。

佛陀生生世世一直來,來人間,諸菩薩不斷來助道場,既然受佛所教育的人,竟然要逃避,這就不應該了。所以,法是很急要付託,所以「強牽將還」,想要把他拉回來。「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

⊙是譬誡門無機。無明未盡,猶處迷不覺,故云:自念無罪而被囚執。

就是譬喻,在這個「誡門」裡,他沒有發大心的根機,所以說「誡門無機」。在這知道苦、集之後,所修的道都是小乘道,斷盡了偏空的煩惱,還沒有斷盡塵沙煩惱;自己還沒有空掉,只空外面其他的眾生,「受苦是別人的事情,與我無關。」,自己還是偏執的,還是執著自己。所以,斷煩惱,只斷小乘煩惱,還未到大乘的程度,所以這在戒定慧當中,還沒有大根機的人。

所以「無明未盡」,猶處迷不覺中,因為這樣,所以說「自念無罪而被囚執」。「那些人是那些人,與我哪有關係?我又沒有犯他們,他們也不要來犯我。」所以就是與眾生畫一條界線,「我要獨善其身,我不和他們攀緣,這樣有罪嗎?」沒有,無罪,但是佛陀就是期待,要再給你更好的環境,要提升你。你原來是這間房子的主人,不必在外面流浪,你要趕緊入這間房子裡來,房子裡有很豐富的財、財物,你能夠享受。

意思就是說,佛陀希望大家要捨去小乘,入大乘法門,自然你的心門一開,以天下眾生為己任,你會覺得很歡喜,開闊的心胸如天地,海闊天空,你的心要包容多少人,你就能包容多少人。這是你還沒有進來,所以你會怕眾生剛強,其實開闊你的心,開闊你的愛,自然不受眾生,來傷害到你這念清淨的心,只是要你發心去教育他們,你們才有辦法,真正體會到人間的真理。

所以他們迷,自己覺得「我就不要和這些眾生再攀緣」,所以因為這樣,他在那裡很掙扎,不希望進到這間大宅裡。

所以,譬喻慈悲恆愍眾生迷,入生死獄。佛陀的慈悲,就是永遠永遠憐憫眾生因為迷,所以入生死獄。佛陀不斷來「教以菩薩」,用悲智,所以「隨眾生處」,他這樣不斷地來去,就是要教眾生。

⊙譬慈悲恆愍眾生迷入生死獄,而教以菩薩悲智,隨眾生處救之。

佛陀就用慈悲,用智慧,這樣隨著眾生在五趣,就是五道四生中,隨著眾生,這樣去做救濟的工作,真的是苦不堪。這也就是譬喻「二乘無此大慈大悲」,所以「以眾生事與己無關」。

⊙又喻二乘無此大慈大悲,以眾生事與己無關,互不相犯,故言:自念無罪而被囚執。

因為二乘,缺這一項大慈大悲。我們若有大慈,大慈如何呢?無悔;大悲呢?無怨。卻是二乘「怨而大喚」,「我就不要與眾生結緣,所以我不希望,我不好樂行菩薩道。」所以叫怨大喚,真正的,他就是覺得不願。

所以,大慈是無悔,你若是心打開,你在付出,天下眾生都平安,這是諸佛菩薩的慈願。眾生有苦難,天地共一體,大慈悲付出去救度眾生,一點都不埋怨。不論多久的時間,佛,諸佛菩薩來來回回,一點都不埋怨,這就是大慈大悲。儘管眾生剛強,難調難伏,但是佛陀還是大慈,希望他能夠幸福,有朝一日,說不定他會再回來,不必去強拉他,他自己會回來。這也是佛陀的盼望啊!

所以「以眾生事」,若是二乘人,他覺得這都與我無關,眾生的事情與我都無關,所以「互不相犯」,我和他都不相犯,所以才說,「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

⊙不知為何被囚執。無大方便而入生死,必當永失三乘慧命,故言:此必定死。

因為「我在外面,逍遙自在,我如果真的被他抓進去,我一定死的。」這就是小智人,也就是孩子的迷。所以「不知為何被囚執,也不知道他到底為什麼,人家要來抓我呢?為什麼?」

「無大方便而入生死」。因為自己也沒有大方便法,智慧還未開闊至此,所以他很怕生死。入人間一定要有方便大智慧,來去自如,我就沒有這個大方便的法,沒有大智慧,沒有「勸」、「誡」,二項智慧,缺悲智,所以他不敢,他進入生死很怕,「必當永失三乘慧命」。所以,如果像這樣,入生死一迷失,可能不只是菩薩道走不到,連二乘的小乘的慧命也會失去,所以因為這樣,很惶恐。這些小乘的修行者很擔心,若進去,可能也會失去,自己小乘獨善其身,恐怕芸芸眾生會染污到他們,所以他們也很怕,怕失去慧命,因為這樣,叫做「(此)必定死」。所以,婉轉怖畏,他們很怕,想到這樣就很怕,故更惶怖。

⊙思此等事,故言:轉更惶怖。小智不解大教,故言:悶絕。溺無明地,故言躄地。

小智不解大教,所以「悶絕」。他無法了解大法,「你給我太多氣了,所以我已經喘不過來了」。所以「溺無明地」,這樣就沉溺於無明地,叫做「躄地」,這樣就沉下去了。所以惶怖、悶絕,這樣恐怕大乘法的教義為教化。

其實現在佛陀的心很急,用大乘法強為教化,不但不能使他們相信,引起他們大家發大乘心,更讓他們會怕,所以「原有之善根」,可能道念就會折損,恐怕這樣會永遠沉淪下去。

⊙惶怖悶絕躄地:喻大乘教義強為教化,不但不能使之信受,以引起其原有之大乘心,更使其原有之善根道念折損,而將永淪於生死海矣。

這是大家趕緊去抓,後面(經文)父親就說,「不必,不必硬將他抓來,趕緊放他去吧!」這是後面的(經)文。這是佛陀用心逼切,希望趕快弟子能發心受法,但是這些弟子,還是心無法接受,所以用很大的法,下藥太猛了,所以要緩和一下。

人家在拉他,他在那裡掙扎,後面長者就說,稍放他去。同樣的道理,所以說來,人生無常,國土危脆,到底我們,要放我們多久呢?若不趕緊收回來,什麼時候,我們不知道。想到人間苦難偏多,我們才要及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9月21日~

Видео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信解品 - 不求大法 失三乘慧 - 20210412 第764集 канала 大愛電視 Tzu Chi DaAiVideo
Показать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отсутствуют
Введите заголовок:

Введите адрес ссылки:

Введите адрес видео с YouTube:

Зарегистрируйтесь или войдите с
Информация о видео
26 февраля 2024 г. 17:38:46
00:29:31
Яндекс.Метрик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