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語片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聊一段可能被遺忘的電影歷史。
它連結了台灣、香港與東南亞,
主角是一種在五〇、六〇年代風靡南洋的電影——廈語片。
廈語片,是用廈門話發音的方言電影。
它不只是語言表達,更是一種穿越地域與文化的媒介,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擁有大批觀眾。
當年有不少台灣女明星,
前往香港拍攝廈語片,在南洋影壇大放異彩。
那是一個特殊的時代。
二戰後冷戰升溫,香港成了文化與資金的交會點,
電影公司紛紛搶攻南洋市場,
廈語片正是當時的重要戰略之一。
據說早在1947年就出現第一批廈語片,
初期多是古裝戲曲,後來發展出時裝倫理劇,
像《桃花香》就是早期代表作之一。
當時還有一個特別的宣傳方式:隨片登台。
女明星會親自到戲院登場表演,與觀眾互動,
讓電影成為一場場盛大的現場活動。
但隨著市場需求大增,拍攝速度加快,
出現了所謂「七日仙」——七天拍完一部片。
這也使得品質下滑,廈語片逐漸走向沒落。
語言之間也經常轉換,
香港拍的廈語片到台灣時,會重新配成台語,
而台灣拍的台語片,有時也會被改成廈語片播出。
幾位台灣女星在這段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
像小燕秋,原本是歌仔戲演員,
在香港拍了《姐妹花》、《翻克省海外尋夫》等廈語片。
這些作品描繪當時南洋女性的移民與尋親故事。
直到2015年,她才在新加坡影展,
第一次重看自己年輕時的演出,
隔了六十年,那份重逢的情感令人動容。
另一位是白鴻,她主演了台灣第一部動物裝電影《大俠梅花鹿》,
也曾赴香港拍片,作品經常在新加坡首映。
最後一位,你可能聽過她後來的名字:林波。
成名前她叫小娟,是廈語片的重要演員,
從1954年起,拍了七十多部,
後來成為《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女主角。
這些人、這些電影,
不只是明星的記憶,
更是一段跨國、跨語的文化記錄,
讓我們重新看見南洋華語電影的風華與痕跡。
Видео 廈語片 канала 田野札記民間文學列車
它連結了台灣、香港與東南亞,
主角是一種在五〇、六〇年代風靡南洋的電影——廈語片。
廈語片,是用廈門話發音的方言電影。
它不只是語言表達,更是一種穿越地域與文化的媒介,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擁有大批觀眾。
當年有不少台灣女明星,
前往香港拍攝廈語片,在南洋影壇大放異彩。
那是一個特殊的時代。
二戰後冷戰升溫,香港成了文化與資金的交會點,
電影公司紛紛搶攻南洋市場,
廈語片正是當時的重要戰略之一。
據說早在1947年就出現第一批廈語片,
初期多是古裝戲曲,後來發展出時裝倫理劇,
像《桃花香》就是早期代表作之一。
當時還有一個特別的宣傳方式:隨片登台。
女明星會親自到戲院登場表演,與觀眾互動,
讓電影成為一場場盛大的現場活動。
但隨著市場需求大增,拍攝速度加快,
出現了所謂「七日仙」——七天拍完一部片。
這也使得品質下滑,廈語片逐漸走向沒落。
語言之間也經常轉換,
香港拍的廈語片到台灣時,會重新配成台語,
而台灣拍的台語片,有時也會被改成廈語片播出。
幾位台灣女星在這段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
像小燕秋,原本是歌仔戲演員,
在香港拍了《姐妹花》、《翻克省海外尋夫》等廈語片。
這些作品描繪當時南洋女性的移民與尋親故事。
直到2015年,她才在新加坡影展,
第一次重看自己年輕時的演出,
隔了六十年,那份重逢的情感令人動容。
另一位是白鴻,她主演了台灣第一部動物裝電影《大俠梅花鹿》,
也曾赴香港拍片,作品經常在新加坡首映。
最後一位,你可能聽過她後來的名字:林波。
成名前她叫小娟,是廈語片的重要演員,
從1954年起,拍了七十多部,
後來成為《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女主角。
這些人、這些電影,
不只是明星的記憶,
更是一段跨國、跨語的文化記錄,
讓我們重新看見南洋華語電影的風華與痕跡。
Видео 廈語片 канала 田野札記民間文學列車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отсутствуют
Информация о видео
28 июня 2025 г. 16:15:44
00:02:57
Другие видео канал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