Загрузка страницы

【#法國五月 專訪 1】文化大使的十年印記 林嘉欣:「每年一次被心靈洗滌」|2023法國五月藝術節|文化者 TheCulturistHK

【法國五月專訪1】文化大使的十年印記林嘉欣:「每年一次被心靈洗滌」

「每年『法國五月』之旅,我們都經歷很多,既忙碌又難忘,我覺得每年這個時候有幸參與,是一種心靈的洗滌。」—— 第十年「法國五月文化大使」林嘉欣

隔離三年,終於可以解封遠行,第一站當然遠飛久違了的法國,與熱衷法國文化的林嘉欣一起投奔花都,為一年一度的「法國五月藝術節」(French May Arts Festival)探路。今年「法國五月」慶祝三十而立,嘉欣亦已擔任其藝術節大使十年光景,骨子裏注滿了法式優雅,每年整裝待發東西文化交流。

向來作為文藝橋樑的「法國五月」今年主題是「藝術聯動」(PULSARTE),代表以法國藝術的脈搏聯繫本地與國際社群,促進文藝創作、合作及藝術家跨界和跨地域等交流,呈獻逾100項橫跨舞蹈、戲劇及音樂等藝術節目,將於4月至6月舉行,推動兩地文化交融。

「法國五月」30周年,焦點除了Dance Reflection by Van Cleef & Arpels與法國五月合作,在香港不同公共藝術場所及表演場地舉行九場表演、工作坊及電影放映,探索當代舞蹈與群眾關係的節目外,重頭戲必是《虛擬凡爾賽宮之旅》。

《虛擬凡爾賽宮之旅》 親感真實歷史融入虛擬之景

《虛擬凡爾賽宮之旅》展覽會在尖沙咀香港藝術館舉行,以沉浸式體驗(immersive experience)帶觀眾一步步地走進凡爾賽宮的世界,水銀沙龍、鏡廳、凡爾賽宮皇家歌劇院和戰爭畫廊都會在展覽中以3D方式重現,觀眾能欣賞其標誌建築、精彩藏品,甚至回顧在凡爾賽宮發生的重要時刻,包括1919年與德國簽署《凡爾賽條約》。

展覽將引導參觀者探索宮殿,從作為路易十四父親的路易十三國王狩獵小屋開始,到標誌着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歷史遺址,直到宮殿的3D重建,以數碼技術來重新演繹建築和藝術。

和嘉欣一起來到凡爾賽宮,鑽進號稱「太陽王」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打造的這座龐大宮殿,參觀了國王的正殿、內殿;王子、公主與王后的套房等,欣賞他那愛好建築和收藏藝術品的生活品味,目前位於羅浮宮的達文西名作《蒙羅麗莎的微笑》最初也是存放於此。如今重遊故地嘉欣仍刻骨銘心,她對許多凡爾賽宮的故事都瞭如指掌。

「因為無得飛,三年沒去法國了,法文大退步。感謝『法國五月』團隊令我過去十年認識好多世界頂尖藝術家與法國文化。」我們觀察到一個有趣現象,嘉欣每次都說自己法文不靈光,但與法國人溝通、在餐廳點菜時總是朗朗上口,她是有很高的語言天份。
細訴與法國緣分 十年「大使之約」

林嘉欣與法國的緣分,始於2007年她人生低潮時遊學法國半年,風雨無間天天去逛美術館與畫廊,結果百多天還是未逛完巴黎逾千家藝術單位,但已深深受法國深厚的文化根底所熏陶,對當地文化尤其是手作非常熱衷,也對法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熱情。法國藝術、文學、電影等等方面都有所涉獵,種種啟發與影響不僅體現在她的藝術創作上,更是影響了她對生活和人生的看法和態度。

出走吸收了法國文化,嘉欣將這種影響帶回了香港。她積極參與推廣法國文化的活動,為香港與法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做出了貢獻。早幾年,她更獲法國政府授勳為「Cheval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以表揚她多年來努力宣揚法國藝術。

天天去逛美術館與畫廊叉電的她,曾經參觀巴黎橘園美術館(Musée de l'Orangerie)的鎮館超大型畫作《四季睡蓮》(Nymphéas),震撼非常,有一年我們重遊故地,她仍覺得刻骨銘心。

嘉欣說,第十年當「法國五月」大使令她感覺責任感越來越大,今年是「法國五月」30周年,她感到一個促成文化交流的藝術節倍伴香港觀眾幾十年,是很難得的。而由觀眾、參與者到文化大使,嘉欣今年更進一步的與「法國五月」合作,當藝術節舞蹈劇場的一位表演者。

「因為大家是一起成長,慢慢就不小心地參與了這個項目,是偶發的沒有計劃三十周年我要做一個節目之類。我們是一起去商量、去討論,看到真的做到了,就會覺得很開心。」繼去年體驗式音樂劇場《塑像譜:窺看時間狹縫凝固的某一刻》,嘉欣再與音樂藝術家江逸天(Olivier Cong)合作,把一個舞蹈劇場節目《His Temple》帶進「法國五月」,節目將於6月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公演。

「我會去聲演和讀旁白,劇目靈感來自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1850-1893)的短篇作品《Clair de Lune》,舞蹈藝術家王榮祿及譚之卓編舞及演出,展開一場當代音樂和舞蹈的對話。」

每年都會遠赴法國的她,與當地來自不同界別的藝術家進行文化交流,最近因疫情關係只能留在香港,嘉欣依然堅守大使使命,積極推廣法國各種藝術文化。林嘉欣說,過去十年的大使經歷,難忘的場景太多,豐富了她的人生。

「記得法國之旅的第一年,我們聯同蒙面的著名法國塗鴉藝術家Invader一同坐巴士,在巴黎街頭遊歷,觀看他的創作,我記得看了30多個他的馬賽克藝術。他從來不露面,總是戴着面具的,所以你也不知道那天和我們一起旅遊的那個是不是他,哈哈。」嘉欣記得Invader說過自己的性別、年齡和樣貌都不重要,「還說他覺得一旦露了面就不自由了,想講的都已經全在作品裏。我覺得很有趣,觸發我思考,有沒有辦法演戲也不需要露面呢?」

這次難忘經歷,是為了2015年在中環PMQ舉行的「Wipe Out」展覽預先探路。

2016年,我們在距離巴黎市中心一小時車程的郊區Maisons Laffitte,來到了嘉欣很喜歡的鋼琴家Anne Queffelec的家中,還聽她親自演奏法國作曲家Erik Satie的《玄秘曲1號》(Gnossienne No. 1)及Reynaldo Hahn的Hivernale兩首樂曲。她指頭在黑白鍵上飛快遊走,清脆的鋼琴聲縈繞一屋,當日嘉欣和在場人士都非常感動。

師承鋼琴家Alfred Brendel、Paul Badura-Skoda的她,曾在國際音樂大賽中屢獲佳績,包括贏得1968年慕尼黑國際音樂大賽評審團大獎及1969年利茲國際鋼琴大賽的獎項等。她曾與著名指揮家布萊茲(Pierre Boulez)和加德納(John Eliot Gardiner)、倫敦交響樂團和倫敦愛樂樂團等知名樂團合作。

「這是我聽到最美麗、動人的聲音,在她家一個很私密的環境裏聽她彈奏Satie,那一次我覺得太夢幻了,是很美好的回憶。」嘉欣狀甚陶醉,說得雙眼發光。

又有一年,我們在寒風中快閃羅浮宮,難得在休館日面晤館長,還被團隊帶領在羅浮宮暴走參觀。因為機會難得,我們以生死時速看最多珍藏、與蒙羅麗莎近距離接觸,印象最深刻是有同行記者喪跑下竟連腳下一雙Dr. Martens都踩爛。這次休館之旅所遊歷的點滴,出現於2017年在沙田文化博物館舉行的大型展覽《羅浮宮的創想──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

羅浮宮可以盡見路易十四時期皇家收藏的誕生,但凡爾賽宮才是「太陽王」這愛好建築及收藏藝術品的皇帝最早的品味實驗場。他將其父親的堡壘大肆擴建成為其時世上最龐大的宮殿,以此樹立了至高無上的皇權,並將之確立為法國皇室的宮廷住所,建成了凡爾賽宮。宮內設有舉世矚目的國家公寓和鏡廊,分別由橘子園、馬廄、宮殿及花園所組成,是君主的最高權力象徵。

見到凡爾賽宮的金碧輝煌,也聽過路易十四如何大灑金錢請意大利最頂級匠人來打造凡爾賽宮的雕塑、大理石與水晶裝飾的故事。但更難得的是,我們和嘉欣更親自跑到經常被遊客忽略、處於凡爾賽宮後花園的「小特里亞農宮」(Petit Trianon)。

此宮興建於1762年至1768年之間,是路易十五送給情婦龐巴度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1721-1764)的禮物,路易十六登基後,就把這座位於叢林深處的宮殿連同花園送給王后瑪莉.安東尼特(Marie Antoinette;1755-1793)。那是18世紀新古典主義建築,較金碧輝煌的凡爾賽宮明顯平實簡約。建在湖中的「愛之堂」涼庭(Temple de l'Amour),放置了法國雕塑史上最傑出作品之一的《愛神》雕塑,原作是法國著名的雕塑家Bouchardon作品,描繪了丘比特將從大力神海格力斯手中偷來的棒槌雕刻成愛神的弓箭,現藏於羅浮宮,此作是18世紀另一位偉大雕塑家Mouchy操刀的仿製品,一樣的神氣活現。

對於瑪莉王后來說,「小特里亞農宮」是她的世外桃源,逃脫禮儀和宮廷一解思鄉情的地方。她可以悠遊其間、養了不少小動物,當自己的小天地的主人(甚至有野史記載她跟軍官愛人幽會)。後來,她跟國王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後難逃當階下囚的命運,最後也成為這場革命的犧牲者,1793年兩人先後被推上斷頭台處決。

凡爾賽宮分別由橘子園、馬廄、宮殿及花園所組成,是君主的最高權力象徵。瑪麗王后(Queen Marie-Antoinette)以小提亞儂宮用作寢宮,更將這裏的景觀進一步美化作為逃避宮廷禮儀、思鄉的個人小天地。

後記 法式甜品:

「文化自信」成為了環球文化產業的關鍵詞,講「自信」怎夠法國人「我就是名牌」的核心價值,他們自小就逛美術館、聽歌劇、吃法國大餐,對生活有一種有品味的享樂態度,講求享受人生C'est la vie,把人生活得像吃甜品般賞心悅目。

但十年合作與互動,「法國五月」團隊卻給嘉欣見識另一種法式生活,「他們人少少工作效率奇高,又要搞工作坊、還有很多master class,真的很驚人。」

「法國五月」今年三十歲,由觀眾切換至表演者,嘉欣感覺自己與藝術節一起慢慢成長。嘉欣笑說:「十年前我像是一嚿飯,如今我與藝術節一起成長,我很感激它給我點滴累積的養份。你多走一步,再多走前一步,永遠抱着一個冒險心,這是我自己最喜歡做的事。

撰文、攝影:鄭天儀
剪片:古本森 (部分片段由法國五月提供)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YouTube:youtube.com/c/TheCulturistHK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theculturist.hk
👉🏿Website : https://theculturist.hk/
👉🏿Email:theculturist.hk@gmail.com
👉🏿Support us : payme.hsbc/theculturisthk

#法國五月 #frenchmay #frenchmayartsfestival #凡爾賽宮 #林嘉欣 #美術館 #畫廊 #沉浸式 #文化大使 #專訪

Видео 【#法國五月 專訪 1】文化大使的十年印記 林嘉欣:「每年一次被心靈洗滌」|2023法國五月藝術節|文化者 TheCulturistHK канала The Culturist 文化者
Показать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отсутствуют
Введите заголовок:

Введите адрес ссылки:

Введите адрес видео с YouTube:

Зарегистрируйтесь или войдите с
Информация о видео
20 апреля 2023 г. 18:00:44
00:05:13
Другие видео канала
【專訪】大館「劍之道」中意武文化搏奕 趙式慶:50展品復興古武士精神【專訪】大館「劍之道」中意武文化搏奕 趙式慶:50展品復興古武士精神洪三雄:當你對它有信心的時候 才是你出手之時【文化者.收藏家系列】洪三雄:當你對它有信心的時候 才是你出手之時【文化者.收藏家系列】【文化者策展】居英藝術家迪嘉個展《望著天一片……》以新作叩問:處境變 價值不變?【文化者策展】居英藝術家迪嘉個展《望著天一片……》以新作叩問:處境變 價值不變?【文化者.專訪】畫足全港最長麥理浩徑  黃進曦:香港風景不會輸其他地方【文化者.專訪】畫足全港最長麥理浩徑 黃進曦:香港風景不會輸其他地方【展覽】活出精彩後半人生 【後。生】設計展覽【展覽】活出精彩後半人生 【後。生】設計展覽貼地認識水墨大師呂壽琨 設計師靳埭強憶最佳良師貼地認識水墨大師呂壽琨 設計師靳埭強憶最佳良師步向毀滅時不忘反照自身《濁水漂流》導演李駿碩:「憤怒讓我們連結起來。」【電影】步向毀滅時不忘反照自身《濁水漂流》導演李駿碩:「憤怒讓我們連結起來。」【電影】疫市開畫廊 法國前總理 Dominique de Villepin 父子檔【文化者.專訪】疫市開畫廊 法國前總理 Dominique de Villepin 父子檔【文化者.專訪】聽着巴哈抄《心經》 — 胡恩威談「色即是空」的藝術科技劇場【專訪】聽着巴哈抄《心經》 — 胡恩威談「色即是空」的藝術科技劇場【專訪】跨感官、跨地域、跨維度──在疫情下發掘創作的「新視野」【專訪】跨感官、跨地域、跨維度──在疫情下發掘創作的「新視野」【專訪】近百活動推出 賀博物館節「變新」【文化者‧專訪】近百活動推出 賀博物館節「變新」【文化者‧專訪】中樂配流行曲帶你旅行 林一峰:旅行就是離開和回來【文化者•專訪】中樂配流行曲帶你旅行 林一峰:旅行就是離開和回來【文化者•專訪】【停格中的塑像】書寫舞蹈的意義只有舞蹈能做到【停格中的塑像】書寫舞蹈的意義只有舞蹈能做到【虛擬時裝】 走進數碼 用虛擬布料講本地故事【虛擬時裝】 走進數碼 用虛擬布料講本地故事【藝術新秀獎】半農半藝 勞麗麗:農耕有如香港最後堡壘【藝術新秀獎】半農半藝 勞麗麗:農耕有如香港最後堡壘Tracey Emin 霓虹燈獨白現拍場【文化者‧現場】Tracey Emin 霓虹燈獨白現拍場【文化者‧現場】大時代裏的小塵埃 與聽眾同進同化【文化者・音樂專訪】大時代裏的小塵埃 與聽眾同進同化【文化者・音樂專訪】【活動預告】《流徙之女》演後交流活動 在「留家廚房」一齊尋找香港味道【活動預告】《流徙之女》演後交流活動 在「留家廚房」一齊尋找香港味道【展覽 | 專訪】在家不似家的時代 我們的根在哪?【展覽 | 專訪】在家不似家的時代 我們的根在哪?【法國五月系列 3】遊走虛擬凡爾賽宮  沉浸式展覽一窺法國百年歷史|FrenchMay|2023展覽推薦|文化者 TheCulturistHK【法國五月系列 3】遊走虛擬凡爾賽宮 沉浸式展覽一窺法國百年歷史|FrenchMay|2023展覽推薦|文化者 TheCulturistHK【專訪】 與奧班斯基譜寫神話幻想曲  王致仁:音樂是時間的頻率|香港管弦樂團|文化者 TheCulturistHK|2023【專訪】 與奧班斯基譜寫神話幻想曲 王致仁:音樂是時間的頻率|香港管弦樂團|文化者 TheCulturistHK|2023
Яндекс.Метрик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