Загрузка страницы

安徽淮南 武王墩墓考古进展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武王敦墓考古的最新进展。

考古队在对武王敦墓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批笙的残件,笙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乐器,传说女娲发明了笙,甲骨文中“和”字就是当时小笙的形象。

按照武王墩大墓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计划,日前,考古队员对笙、竽等乐器残件展开进一步清理。

据了解,笙为簧管乐器,由“簧片”“笙管”“斗子”三部分组成。武王墩大墓出土的笙残件,外表黝黑,专家表示,这与漆的颜料以炭黑为主密切相关。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文物保护负责人 张治国:目前保留的是笙管、竽管,还有这个斗,但是都是分离的。将来能否完全修复起来,要看保留下来的这些构件的完整性,后面我们还会做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据了解,笙斗原本用匏,也就是俗称的瓢葫芦制作,因此,在先秦的“八音”中,笙被归到“匏”中。笙的发音遵循和声原则,声音饱满且悦耳动听。而竽,是一种音域较广的低簧管乐器。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一组组长 张闻捷:竽从唐代以后,基本上就失传了,看不到了。所以关于竽的形制,现在还是一个历史谜案。根据文献的记载,竽是笙而大者,它比笙要大,而且簧管数量要更多。一般来说,笙大概是十个以下的簧管,竽可能数量会更多。

在春秋至秦汉时期,竽是各种乐器的首领,所谓“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史记》记载,临淄人没有不会吹竽的,也从侧面说明了竽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一组组长 张闻捷:根据礼书的记载,周代的音乐演奏,是分四个不同的步骤。首先是清唱,有一个人到大厅先去清唱,没有乐器演奏;下面就是笙歌,演奏笙和竽;再下面就是琴瑟和钟磬这些音乐;最后是大合奏。所以最先响起来的乐器,应该是笙或者竽,它是有四重的演奏顺序的。但现实中是否就是这样来演奏的,我们只能从考古资料中了解,目前还是没有办法去完整地复原出来。

楚考烈王系何人?从阳文君铭文铜构件说起

在武王墩墓发掘前后召开的多次论证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曾初步判断,武王墩大墓的墓主人,可能是楚国考烈王。在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考烈王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2015年,武王墩大墓发生盗掘,到2018年,公安机关追回重要文物77件。其中两件为方盒形的青铜器,因刻有“阳文君”三个字,被专家学者称为“阳文君铭文铜构件”。铭文,通常指青铜器表面铸刻的文字,始于商代,盛行于两周,历经秦汉逐渐走向衰微,是记录早期中华文明的重要物证。在考古中,铭文也被视作可靠的历史记载,是揭示墓主人信息和历史事件的关键证据。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一组组长 张闻捷:阳文君相对来说和这个墓主人的关系可能更为紧密,在《史记》里面其实是有阳文君的记载的,他是顷襄王的弟弟。顷襄王病重的时候,春申君对考烈王说,你要赶紧回去,如果你不回去的话,很有可能就是阳文君的儿子继位。所以这个对我们讨论整个墓葬还是很有启发的。是不是《史记》中记载的这个阳文君,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材料佐证。

中国历代史书中,“二十四史”被赋予“正史”地位,起首就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这句说所的赴秦国做质子的太子完,就是熊完。而《史记·楚世家》中又记载:“顷襄王卒,太子熊元代立,是为考烈王”。《史记》中前后出现的熊完、熊元指代同一个人,这也成为考烈王究竟叫熊完还是叫熊元的疑案源头之一。

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尹弘兵:文献中一定会有很多异写的字,一个字本身就有好几种写法,熊完或者熊元其实都可以。肯定有很多人问,楚王或者考烈王,姓熊还是姓芈。

在楚国成立之前,楚部族的首领或者叫楚君,他就已经开始以熊为号了,到了战国时期,可能就演变成为一种氏称。

按周制,一般的情形,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氏是二分的。而按照秦制姓氏合一,一般来说姓代表大的血缘主体,所以由此确立了一个原则,叫做异姓婚。女子称姓,就是为了便于确定通婚对象一定是跟自己异姓的。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姓氏就开始合一了,有一部提到宣太后很有名的电视剧里面,她的弟弟就叫芈戎,这是周秦之变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安徽淮南武王墩墓是战国晚期楚国的王级墓葬,大墓受过盗扰,墓内文物赖以保存的环境已经发生不可逆的改变,考古人员正在对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记者从考古队获悉,考古人员近期在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清理时,发现了两件漆木器残片,带有文字。武王墩墓是楚国墓葬,而这两件漆木器残片上的文字,却属于秦国风格。随着研究初步展开,考古专家推测,这组残片,关联着秦楚两国众多历史人物,包括秦昭襄王、宣太后芈八子以及楚国考烈王等,前后跨越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

楚国王级墓葬发现秦国风格漆木器残片

按照文物发掘和保护的操作流程,当考古队员对一片漆木耳杯残片清洗拍照留档时,发现其表面刻有“大官”二字,“大官”二字笔画敦厚,且有红漆彩绘,十分明显。一经发现,立刻引起了考古专家的高度关注。

作为解码历史谜团关键词的“大官”二字,在2010年秦东陵出土的一件漆豆上,也曾出现。这件漆豆制作于秦昭襄王八年,铭文记述“相邦薛君造”,印证了孟尝君曾在秦国为相的等诸多历史,“鸡鸣狗盗”等成语就因孟尝君出走秦国的经历而生。因蕴含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这件漆豆被定为一级文物。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 朱学文:这个“大官”实际上就是负责宫廷膳食的官员。

武王墩墓出土的铭文漆器残片上,在“大官”二字的右下方,还有方框圈起来的4列刻划文字。考古专家初步识读其内容为“廿九年太后詹事丞向右工师驾隶臣乘”,字体同样属于秦国风格,“詹事丞”等也指的是秦国官署机构。最为重要的是,“廿九年”“太后”两个关键词,一个标明历史纪年,一个指向历史人物,成为考古专家对墓葬进行断代的重要线索。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二组组长 路国权:结合历史事实,这件漆器的文字所记载的二十九年,就是秦昭襄王二十九年。这个太后,按照文献记载,很可能就是秦昭襄王时期的宣太后,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芈八子。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78年,这一年,秦楚之间发生了重大的历史事件,秦国攻破楚国都城“郢”,曾在秦国做过质子的楚顷襄王被迫迁都。到了公元前272年,还是楚国太子的熊完,同样被派到秦国做质子,返回楚国继位后成为考烈王。

秦国器物为何进入楚王墓葬,解码这段历史谜案,需要通过考古发掘获取更多线索,才能拼接出答案。不仅如此,有学者研究认为,秦楚两国随葬漆器最大的一个区别,是秦人偏爱的扁壶,在楚墓中极少发现。而秦国墓葬极少出土漆豆,反倒是楚国墓葬中有大量存在。当这些历史的蛛丝马迹拼合在一起,成为考古专家探索战国风云的通关密钥。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 朱学文:秦东陵出土的漆豆是秦昭襄王生前用的器物,按照秦人一贯的风格,好像还是不太符合随葬的风格,但是可能跟他的母亲是楚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昭襄王在位50多年,宣太后辅佐近40年。战国晚期的时候,秦国发展壮大,宣太后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二组组长 路国权:在战国中晚期,楚国和秦国既有战争同时也有密切的交流。这为我们提供了战国晚期秦和楚两国交往的一个实物的证据,秦和楚也在文化层面上在走向统一,武王墩墓就处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期。

漆彩颜料中发现铜钙铁砷等元素

据介绍,武王墩墓发掘过程中出土的漆木器,以木胎居多。木质文物长期处于地下饱水环境,木质素和纤维素已发生降解,为避免出土后的木器失水,考古人员用去离子水对漆木器进行浸泡达到保护,除了用离子水,他们还首次使用了“曲面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通过高精度扫描进行元素分析,发现漆器颜料中,含有铜、钙、铁、砷等元素,超出了以往的研究认知。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文物保护负责人 张治国:我们调了一台设备,叫曲面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可以将曲面的文物进行元素面分布的扫描,可以解决我们肉眼识别的局限性,尤其是我们看不清楚它的制作工艺。据了解,这是在考古工地上第一次应用。

作为首次应用,武王墩考古队选用已经过初步清理的编钟编磬漆木支架,率先开展颜料元素扫描分析。如果以1毫米为精度,可以快速完成元素分布分析。如果以0.4毫米的高精度进行扫描,漆木支架顶端约70平方厘米的面积,需要2小时才能完成。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文物保护负责人 张治国:将一些元素进行单独成像,或者组合起来进行成像,可以看出最初制作这件器物的时候它的构图、用材。

支架顶端的兽面纹为黑底红漆,基于以往的研究认知,其制作工艺应为炭黑颜料打底后,再用朱砂去描绘眼耳口鼻等纹饰。然而,通过元素扫描分析,考古专家更细致地发现,面部主体颜料含铜;脸部颜料含汞;黑眼珠两侧的眼白以及耳朵两侧,颜料含钙;而砷元素虽然含量少,却起到点缀的作用。

专家表示,通过元素成像分析,文保队员可以依据这些隐藏的信息,对文物展开后续深度清理。

《史记》等传统史书和文献认为,楚国源自中原华夏血脉。根据文献记载,一些历史学者推断,在商代初期,商王朝不断的扩张势力,楚人的祖先像其他许多小部族一样被迫离开故乡向南迁徙。

Видео 安徽淮南 武王墩墓考古进展 канала 玉麒麟
Показать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отсутствуют
Введите заголовок:

Введите адрес ссылки:

Введите адрес видео с YouTube:

Зарегистрируйтесь или войдите с
Информация о видео
15 мая 2024 г. 17:02:09
00:15:15
Яндекс.Метрик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