Загрузка страницы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 生死苦惱 劫火所燒 - 20231117 第1548集

00:00 生死苦惱 劫火所燒
00:54 ⊙於生死海法中,總使令我苦惱,無得安穩自在;貪恚愚癡迷惑,諸患依於欲界,領受一切憂苦,不生厭離之心,故名生死苦惱。

我們要多用心。「於生死海法中,總使令我苦惱」。是啊,我們豈不就是在這樣的生活中。人人都是在生死海中,人生短暫,來來去去,人口眾多,人與人之間,愛的人、關心的人,什麼時候聽到了什麼人病、死,聽,不捨啊!而人生,生死是自然法則;而自己呢?這就是生死,在人間中來來去去、浮浮沉沉,就是在這個生死大海中。是我們自己、是我們周圍的人、是我們至親最愛,生、老、病、死,苦不堪,總是使我們苦惱。

在這個生死的當中,尤其是生活這段時間,總是日日使我們煩惱,日日,人對人的當中,事要如何做才會圓滿?人要如何互相來對待,才能夠歡喜自在?很難!所以,總是使我們煩惱、苦惱,「無得安穩」,要得到能夠安穩自在,實在是不簡單。

日常的生活,很多事情都是由不得自己;想要這樣說話,人、事都不對,很難說。真的有這樣的事情,無法直接這樣告訴你,而不說,好像這件事情很嚴重;要說,真的也怕、擔憂,影響到這個、影響到那個。你們想,人生是不是沒有一項事情,由得我們自己,讓我們能夠很暢演心懷?凡夫在做,對人處事就這麼不簡單了,何況佛陀將要暢演本懷,哪有簡單啊!

佛陀,光是想要說,他真實要說的話,都難,一等,四十多年的時間,才能夠等到在靈山這個時刻,講說《法華經》,何況我們凡夫,凡夫群中,要說出來的話,真是困難、不簡單,所以「無得安穩自在」。光是想要說一個話,真實語,就這麼不容易,何況做其他的事情?所以總是使我苦惱。這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這個人間,生死海中的苦。所以那是為什麼呢?世間事苦在哪裡?那就是「貪恚愚癡迷惑」,這就是最使人苦。

因為面對到都是凡夫,包括我們自己也都是凡夫,所以這個「貪恚愚癡迷惑」,我們到底是要說什麼話、要做什麼事情呢?自己的心有調理好嗎?自己很有信心,「我調理好了」。但是其他,我們的對象,是不是還有「貪恚愚癡迷惑」?其實這個問題,自己自問自己,我們到底有全都去除了嗎?因為我們眾生,人人還在這個「諸患依於欲界」,這些貪恚、愚癡、迷惑,這些事情,這都叫做煩惱無明。

這些煩惱無明,這些全都叫做「諸患」,讓我們由不得自己,我們全都是在迷惑中,所以我們再怎麼轉,都是轉在這個欲界之中,業力將我們牽引著,就是在這樣的範圍。我們才會說,需要學佛,我們要如何能夠脫離,這些無明煩惱?無明、煩惱、困惑,就是時時提醒我們的諸患。諸患就是「貪恚愚癡迷惑」,這總名稱就是我們的毛病。

佛法,已經,佛陀為我們診斷出,我們有這樣的毛病,所以開藥要讓我們吃,我們要用法。這個法,我們要用來,如何去除這些無明,我們要用。我們若不用,我們還是「領受一切憂苦,不生厭離之心」。我們還是甘願在這種,這種憂苦的環境中,一天到晚只是擔憂、受苦,一天到晚,那個貪恚愚癡的行為,還繼續在做。

一方面是這樣的行為,一方面才來煩惱,這就是愚癡,讓我們不得安穩自在,讓我們沉淪,在這個煩惱生死海中。這就是我們眾生,自作自受的苦,總是使我們,無法離開這個苦惱,因為我們的心,「不生厭離之心」。我們沒有很想要離開,還是一樣,甘願,做在這種人生迷茫,沉淪在人類的愛著,所以因為這樣「故名生死苦海」,就是這樣叫做生死苦海。

12:22 ⊙沒入生死海中,苦惱牽纏於我,無一安穩自在,貪恚愚癡苦惱之患。人依於欲界,不生厭離之心,領受一切憂苦,故名苦惱依。

我們已經沒入了生死海中,苦惱牽纏著我們,「無一安穩自在」。我們無法可讓我們安穩,無法可讓我們自在,無不都在這些的無明,「貪恚愚癡苦惱之患」,都在這個之中。而人就是這樣,依在這個欲界,不生厭離,這一念心,我們還是沉迷在這裡。

人總是這樣的愚昧,甘願來領受到這種憂苦;這甘願的,就沒有辦法,這名叫做「苦惱」。我們依在這個苦惱中,就不肯出離,只是一直依賴著這種的苦惱,就不肯出離就對了。這實在是愚昧,令人堪嘆,苦惱的眾生。要用心,這些話也就要記得,所以經文再讀下去,你才能夠了解。

前面的經文是這樣說:「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餘國有眾生,恭敬信樂者。」接下來再說:「我復於彼中,為說無上法,汝等不聞此,但謂我滅度。」

14:50 ⊙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餘國有眾生,恭敬信樂者,我復於彼中,為說無上法,汝等不聞此,但謂我滅度。《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就是這樣,大家已經看到佛了,在靈鷲山說法。佛陀就這樣說:「我其實講經在娑婆,在這個世間是永遠的,恆時,永永遠遠都在這個地方講經。不是只在靈鷲山,大家看到這時,是隨時,常常。」

這是「以方便力故」。這場在靈山說《法華經》是一個應緣的時機,其實這是方便,佛陀就要對大家這樣說。佛在人間是永恆,法永遠都是在人間,只是因緣「現有滅不滅」。這個「滅不滅」,只是這個地方有因緣,顯在這個地方;其他的地方,「餘國有眾生,恭敬信樂者」,那裡的因緣更成熟了。

所以「我復於彼中」,「我就應那個因緣,我就再去那個地方」。「為說無上法」,同樣就是這個法,這樣去那裡說,來來回回,都是應因緣,說同樣的法。眾生本具佛性,還是人人可成佛,大家要很用心來接受。

「而你們若是很不想要去接受,就一直認為我滅度了;因為你們不想要聽,法就不會在你們的周圍出現」。這意思也是要說,我們若不要聽,你就無法看到佛,見不到佛身、聽不到佛法。我們眾生與佛的緣,總是要有恭敬心,有恭敬、有需要,才有緣;不恭敬、不需要,哪有辦法有緣呢?這含意就是在這裡。來,接下來這段經文,我們就再說:

19:04 ⊙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惱;故不為現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戀慕,乃出為說法。《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段經文,我們就能夠了解。「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惱」。意思就是沉迷了。就像剛才開頭說,沉迷在生死中,我們累生累世生生死死,我們累生世都是在這樣無明海中,沉沉浮浮,叫做「沉沒」,無明海裡,沉沒在那個地方,就是苦惱。

20:15 ⊙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惱:佛之知見,愍念眾生,之所以不得見報身佛之所由。佛見諸眾生,沉沒在於生死苦惱中。

所以,佛知見,愍念眾生。以佛知、佛見,看眾生,很可憐啊!所以,佛陀一大事因緣,就是要來為我們開示,我們眾生與佛有同樣的知見;佛同樣的知見,那就是智慧。佛陀的智慧,他就是「愍念眾生」,悲智為人群,慈悲、智慧,所以時時不捨眾生、愍念眾生。眾生的愚癡,所以沉淪在這個生死苦海中。

所以,「不得見報身佛之」,因由就是這樣。就是儘管佛陀應機、應世,來人間,出生在人間了,但是還很多人無法看到佛,也無法聽到法,這就是無緣,沒有那個因緣來見佛,這佛陀憐憫。或者是見佛、聽法,又是無法去體會佛的真理,那個法身,真實法,還無法真正接受到真實法。雖然見佛,所聽的就是人、事、相的法。

佛要教育我們,就是與佛的知見同等,那就是真實法,這是佛一直等待的。從他覺悟,這個一真實法的知見,一直要表達出來,可惜我們凡夫根機,就是一直無法成熟、接受,所以只有見到佛在人間,無法見到法身,佛的知見。甚至有的人連佛都看不到,佛在人間,無法見佛;與佛同世,不得見佛,這就是完全都無緣。

所以,「佛見諸眾生」,沉沒在於生死苦海中。這是佛的知見,來憐憫我們眾生,所以我們要很用心,自己要自覺醒,自己要覺悟。這是我們對佛法,沒有心要去追求,虔誠的心不夠,自然佛法在你的面前,也無法去體會這個真實法,佛的知見。這是很可惜的。

24:57 ⊙故不為現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戀慕,乃出為說法:故即隱去不與現身,欲令其生而生渴仰。因其心中生於戀慕,乃即出現與之說法。

所以,「故不為現身,令其生渴仰」。因為這樣,佛陀就不現身,「不現身」意思就是,眾生在一段很長的時間,沒有佛在人間,就像我們現在已經是末法了,末法的意思就是法已經不在人心了,法已經在人類中已經不受重視、不受用,慢慢就會被人淡忘掉,所以世間就沒有法。這就是沒有佛、沒有法,一段會很長的時間,佛若滅度之後,就是這樣,會很長的時間哦!所以,一直到了眾生很苦,才開始慢慢,大家苦中想要求解脫。

就像為什麼佛陀會選擇在迦毘羅衛國,在印度呢?因為那些人苦的極苦,也開始知道苦,所以那裡在修行的人很多,山頂、鄉村,都是很多去修行的人。但是所修的是外道教,所以他們有婆羅門教、印度教,很多。佛陀還未出生之前,所信仰的教是很多。在這樣的關鍵,因為大家知道苦,不知道法,所以大家就去找要如何修行。

所修的行就是錯誤,因為法不清楚。在這當中,大家很想要求法,這個時間才是佛應世、應機,顯現在人間之時,這是佛在人間。而這段這麼長,就是要讓大家去反省、去懺悔,想要祈求,就像口渴一直想要求得水,這個時間佛陀他,佛他自然就會出世人間。所以,這個時代,印度有九十多種的宗教,所以佛法在這個時候,才開始興盛起來。

所以,「故不為現身」,就是佛法已經,隱沒在這個人間中,這段時間是很長,是幾億年沒有佛法在人間。所以「隱去不與現身」,這就是,佛法就是不在人間。欲令其生渴仰,就是要讓大家到達很極苦,會懺悔,但是想要修行,卻是沒有一個正確的方向。這個時間,大家渴仰心起了,才開始,佛才會出生。所以,「因其心中生於戀慕」。心中已經開始有想要追求了,這個時間佛就會出現了。接下來,我們經文再這樣說:

30:06 ⊙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神通力,佛於「神通力如是」,就是在阿僧祇劫,很久了。所說的佛是「覺」,佛就是覺,大家要很清楚。這個覺道,本來就是永恆,永恆在人間,不是不見了,是有。所以,「此乃如來福智神通之力」。其實這個道理就是隱含在人間,就要福與智,就是要人出現,將這個福、智用在人間;要去造福,要發揮智慧,在人間要有智慧。

31:50 ⊙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此乃如來福智神通之力,其事如是。從成佛來,經歷許久。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眾生苦難,心不解、有迷茫,就要發揮智慧來開導他。真理原來就有了,只是需要要有人來為他開,啟開,「這個路是這樣走、門是這樣開,開這道門,就看到那條路,路是要這樣走」,就是要有指導者。

佛就是原本在這條道很清楚,有人一直想要,過這個門、走這條路,那時候,這個門,知道這道門如何開的人,就來替我們開,指導我們走出去的路。這就是佛,就是覺悟的人,來人間為我們指導。所以,長久的時間,因為眾生迷,不願意要過這道門、要走這條路,只好就是長久的時間來等待;等待到願意要走這條路,才來開門、才來指導,這就是要待機,因緣成熟。

所以,「此乃如來福智神通之力」。這個時候,就是如來開始要展現出,他真正對法透徹了解,不只是知道理,也懂得來引導人,這叫做「神通」,無事不通,無理不明,所以叫做「神通」。還能夠來引導,這就是福,在人群中,結很多的緣,有緣才有法去度眾生。所以,這個福智因緣成熟,這神通力就具足。那就是從成佛以來,所經歷很久,就是要不斷累積,眾生的緣要累積得好,因緣成熟,很長的時間過來了,是阿僧祇劫,很長的時間。

「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其實道理就如佛所說法,那個時代,在講《法華經》那個時。

36:57 ⊙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說法華處,諸方國土說法之處。靈鷲:實報土。餘住處:指方便有餘土,即上餘國。

42:09 ⊙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眾生眼見劫末之時,大火熾然俱時焚蕩。劫火洞然,大千俱壞,眾生土。

47:03 ⊙眾生所依之土,即凡聖同居土,即化土。見劫盡,謂見此妄想所成之世界為劫火燒盡。

50:26 ⊙我此土安隱:正性名佛,緣了二性,名為人天。當於瞋火熾焰之時,一念正覺,事用皆如,貼然無礙,名土安隱。

53:55 ⊙天人常充滿:一切善相,皆悉現前,名為充滿。天人下,十聖三賢,總持禪觀,天鼓無問自說,天華賢聖因行,可思。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11月2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dawn/P12221548

Видео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 生死苦惱 劫火所燒 - 20231117 第1548集 канала 大愛電視 Tzu Chi DaAiVideo
Показать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отсутствуют
Введите заголовок:

Введите адрес ссылки:

Введите адрес видео с YouTube:

Зарегистрируйтесь или войдите с
Информация о видео
17 ноября 2023 г. 2:30:01
00:57:31
Яндекс.Метрик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