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又撲街!天價房跌落神壇!20萬房奴被逼瘋!業主恐慌性拋售房子,樓市風雲突變,粵港澳大灣區樓市爆發降價潮,底線越來越低了,根本睇唔到希望!#大灣區樓盤 #深圳樓市 #深圳樓盤 #深圳房價 #房地產
一針見血!深圳樓市風雲突變,新樓如猛虎下山「降維碾壓」二手樓,業主降價拋售潮來襲,置換閉環暗藏玄機,三四線庫存危機又該何去何從?粵港澳大灣區樓市爆發降價潮,底線越來越低了,地產市場陷入斷崖困境!
深圳7月份嘅土地拍賣,就好似一粒巨石投入平靜湖面,激起千層浪,又好似一盆凍水猛然潑落滾油,瞬間令本已暗流涌動嘅樓市更加沸騰。今次中海地產歷經108輪鏖戰,最終以驚人嘅40.74%溢價率,成功攞下龍華一幅重點地皮。呢場激烈嘅角力,唔單止系發展商之間嘅實力大比拼,更系一場對未來市場走向嘅豪賭。
競拍塵埃落定後,38975元/平方米嘅樓面價赫然在目,全城震動。呢個數字,唔止系一個單純嘅價格,而系一把標尺,量度住未來區內樓價嘅走勢,亦反映咗發展商對呢幅地嘅信心同期望。
但幾乎同一時間,另一組數據卻透露住一股寒氣:全市二手樓掛牌量靜淨雞雞突破7.5萬套,創下歷史新高。呢個數字背後,系無數二手業主嘅焦慮同無奈。新盤高舉高打,以勢唔可擋之勢衝擊市場;而二手市場就好似陷入泥潭,寸步難行。呢種撕裂感,就好似兩個平行世界,各自上演截然相反嘅劇本。
當龍華呢幅容積率僅得2.8嘅地塊,被各大房企激烈爭奪時,市場訊號已經清晰到無得再清晰。喺依家高樓林立嘅城市入面,低容積率就好似奢侈品咁珍貴:代表未來樓盤樓間距更闊、業主視野更開揚、享受充足日照;綠化率更高,好似將公園搬入社區,提供更多親近自然嘅空間;居住密度更低,減少鄰里影響,令生活更加寧靜舒適。對發展商嚟講,低容積率就系手頭嘅「王炸」,系吸引買家入市嘅殺手鐧。
更令上車客心動嘅,系低容積率帶嚟嘅超高「得房率」。試想像,同樣嘅預算,其他人只得一間普通功能房,你卻可以多出一個陽光書房,午後坐喺窗邊,沐浴暖陽,靜靜沉浸喺書香世界;或者多個兒童活動區,俾小朋友盡情跑跳,健康成長。呢啲唔系空中樓閣,而系實實在在落得實嘅居住夢想。
講到性價比,當該地塊樓面價鎖定喺3.8萬/㎡左右,而周邊新盤開價早已企穩6.3萬/㎡高地,二手盤就喺5.2–7.8萬/㎡區間苦苦掙扎,新盤嘅性價比優勢就好似夜空入面嗰道最亮嘅燈塔,吸引所有目光。買家終究系理性嘅「經濟人」,面對如此明顯嘅價差同產品優勢,自然偏向揀新盤。
反觀二手盤,多數就好似功能機對上智能機,唔夾軋。年久失修嘅樓齡、零散唔連貫嘅間隔、額外嘅裝修成本,都系壓住二手價錢難以下調嘅包袱。就算買家想以「睇街睇樓」形式睇實舊盤,都要花時間同心力,遠較新盤入場方便同透明。
而社區舊樓盤嘅處境,好似一部過氣機。戶型設計可能系十幾二十年前嘅遺緒,完全唔符合而家人對靈活空間、收納功能同開放式廚房嘅需求;小區範圍容納過多人,公共走廊、花園、會所都窄窄地,真系令人壓抑;而且設施舊到震——電梯頻頻故障、水喉線路老化,俾居民日常生活帶嚟好大不便。相反,新盤以「精裝新品」姿態登場,定價竟然同二手盤冇乜二字之別,直接將二手盤生存空間擠到透唔過氣。
依家二手盤業主,真系面臨一場殘酷嘅「跳水大賽」。唯一可以救命嘅,就系不停降價。為咗快啲脫手,佢哋要一降再降,希望能引起買家留意;點知市場比想像中更冷血,就算降足十幾二十萬,成交都未必有迴響,淨系見到掛牌量日日創新高,成交量卻好似踩咗剎車。
深圳6月二手樓嘅平均成交周期,雖然由高峰微微回落到244日,但同比仍然處於高位。試諗嚇,賣家幾乎要等足八個月先見到成交曙光,呢段漫長等待,好似用鈍刀割肉,每日都系煎熬。佢哋慌,驚成交後個價再跌,連日常生活同置換計劃都受到重創。
政策寬鬆曾經帶來一絲曙光。舊年9月開始,深圳二手樓價曾經有過三連漲,雖然漲幅好似螢火蟲咁微弱,但都畢竟俾業主睇到轉機。但系,好景唔常,今年4月樓價就轉勢下滑,跌幅由4月嘅0.21%擴大至5月嘅0.5%。政策暖風吹得太輕,只系短暫托底,根本撐唔起買家對產品本身嘅挑剔。等於話,再多信貸放水,都敵唔過二手盤本身產品力弱、配套老化嘅現實。
最扎心嘅系,掛牌量不斷攀升,恰如滔滔洪水。當供過於求成為常態,價格踩踏幾乎系必然。每個新掛盤,等於一聲「降價戰爭」號角:要想突圍,就要降得比隔籬更狠。結果二手盤陷入惡性循環:降價→更多掛盤→更大壓力→再降價,買家睇熱鬧唔系買樓。
不過,二手盤嘅「流血犧牲」其實默默滋養住成個樓市鏈條。上半年深圳二手成交超過3.5萬套,同比激增30.7%。呢班成功套現嘅業主,其實好大機會就系下一波新盤買家,手握現金、有換樓需求,成為「打新大軍」嘅中堅份子。
呢個隱秘閉環就系咁形成:政府部門精選低密度、高質素地塊招拍,吸引發展商高價入市;發展商攞到地就大搞第四代住宅,着重科技、綠色同社區運營,用產品力收割改善客群;而舊盤業主就低價鬆綁,脫手舊資產,帶住對更好生活嘅憧憬,投身新盤;最終,土地賣地收入飆升,半年嘅賣地收入抵得上一年,為地方建設輸血。
睇返土地市場,重點城市賣地收入增速明顯快啲。當地方財政過度依賴土地出讓,勢必影響政府決策傾向,繼續推優質地塊,令發展商不斷加碼競拍。同時間,城市更新同棚戶區改造政策推進,亦會不斷釋放新地源,保持土地市場活力。
呢套邏輯,好似一部精密儀器,核心燃料就系源源不絕嘅「置換需求」。當二手樓市場輪子一轉,新盤引擎先至可以轟轟烈烈,最終推動土地市場烈火烹油。但要留意,第四代住宅並唔系一把萬能鑰匙。核心城市嘅黃金地塊終歸有限,呢場筵席註定無法普惠全國。至於三四線城市,就好似陷入庫存泥潭——賣唔走樓,就連土地招拍都低迷,「土地收儲」變成咗地方政府嘅無奈緩衝墊,先將地「冬眠」,等市場有朝一日回暖。
更深層次嘅風險系:如果二手樓持續陰跌,新盤市場最終會畀呢股跌勢反噬。當新舊價差被逐步抹平,新盤嘅性價比光環都會褪色。屆時,理性買家會再度審視新盤同二手盤嘅價值對比,如果二手盤夠平,佢哋大有可能寧願買舊樓都唔買新樓。
喺樓市入面,真正嘅命門,始終喺於流動性本身。試想像,一層樓價從500萬跌到200萬,對個別持有人嚟講,簡直系滅頂之災——佢哋要面對資產大幅縮水、債務壓力暴增,日常生活都會受影響。相反,如果透過幾次流轉,例如500萬→400萬→300萬→200萬,風險就會層層稀釋。呢個過程,正好系樓市軟着陸嘅關鍵——令房屋持續流通成交,避免一次過斷崖式下跌。只有交易暢順,市場先保持活力,樓價先有機會逐步回歸合理區間。
睇近年救市經驗,政策通常唔系等到價格狂瀉先出手,而系等到成交量跌入冰點先動。當成交量大幅萎縮,代表市場信心不足、買家觀望情緒濃厚。呢個時候,政府出招放水或激勵政策,先可以刺激需求、穩定預期。眼下,一線城市雖然跌幅擴大,但成交量尚算堅挺,監管層仍然保持睇住嘅態度,未輕易落大招。佢哋喺等待最好嘅時機,靈活調整政策,務求喺「房住不炒」同「穩增長」之間取得平衡。
對普通購房者嚟講,宜家要好似行鋼絲咁保持平衡:如果唔急住要上車,不妨靜觀其變,畀政策同市場博弈再多啲時間;千祈唔好畀FOMO情緒牽着走,盲目跟風撻訂買樓。所謂「今日地段最熱」,未必代表明日升值壓力最小;相反,睇中位於頂峰、已經畀市場炒起嘅樓盤,最有機會面對價格後勁不足嘅風險。對於有真實剛性需求嘅家庭,則要精算家庭債務安全線,確保月供唔好超過家庭收入嘅4成。記住,無人能預知自己系接到「500萬」嘅盤,定「200萬」嘅盤,所以購房前一定要量力而為。
而家樓市嘅分化格局,將會繼續加劇。新盤憑住產品力強、硬件高端、配套完善,仲有四代住宅科技加持,向改善型買家不斷收割;二手盤則要靠無止境降價,先至可以吸引捱價嘅買家。當第四代住宅成為市場新寵,嗰啲跟唔上時代嘅「老破小」,只能以價換量,玩一場殘酷嘅價值博弈。呢個大環境,正重新塑造每個買家嘅決策地圖。
講到底,你喺二手市場蝕讓賣樓,可能正好幫到人換樓上車圓夢。樓市起跌直接影響每個家庭嘅財富部署,我哋要用冷靜同前瞻眼光去睇清形勢,審慎部署,先可以喺變幻莫測嘅樓市中企得穩、行得遠。
Видео 深圳又撲街!天價房跌落神壇!20萬房奴被逼瘋!業主恐慌性拋售房子,樓市風雲突變,粵港澳大灣區樓市爆發降價潮,底線越來越低了,根本睇唔到希望!#大灣區樓盤 #深圳樓市 #深圳樓盤 #深圳房價 #房地產 канала 粵語頭條
深圳7月份嘅土地拍賣,就好似一粒巨石投入平靜湖面,激起千層浪,又好似一盆凍水猛然潑落滾油,瞬間令本已暗流涌動嘅樓市更加沸騰。今次中海地產歷經108輪鏖戰,最終以驚人嘅40.74%溢價率,成功攞下龍華一幅重點地皮。呢場激烈嘅角力,唔單止系發展商之間嘅實力大比拼,更系一場對未來市場走向嘅豪賭。
競拍塵埃落定後,38975元/平方米嘅樓面價赫然在目,全城震動。呢個數字,唔止系一個單純嘅價格,而系一把標尺,量度住未來區內樓價嘅走勢,亦反映咗發展商對呢幅地嘅信心同期望。
但幾乎同一時間,另一組數據卻透露住一股寒氣:全市二手樓掛牌量靜淨雞雞突破7.5萬套,創下歷史新高。呢個數字背後,系無數二手業主嘅焦慮同無奈。新盤高舉高打,以勢唔可擋之勢衝擊市場;而二手市場就好似陷入泥潭,寸步難行。呢種撕裂感,就好似兩個平行世界,各自上演截然相反嘅劇本。
當龍華呢幅容積率僅得2.8嘅地塊,被各大房企激烈爭奪時,市場訊號已經清晰到無得再清晰。喺依家高樓林立嘅城市入面,低容積率就好似奢侈品咁珍貴:代表未來樓盤樓間距更闊、業主視野更開揚、享受充足日照;綠化率更高,好似將公園搬入社區,提供更多親近自然嘅空間;居住密度更低,減少鄰里影響,令生活更加寧靜舒適。對發展商嚟講,低容積率就系手頭嘅「王炸」,系吸引買家入市嘅殺手鐧。
更令上車客心動嘅,系低容積率帶嚟嘅超高「得房率」。試想像,同樣嘅預算,其他人只得一間普通功能房,你卻可以多出一個陽光書房,午後坐喺窗邊,沐浴暖陽,靜靜沉浸喺書香世界;或者多個兒童活動區,俾小朋友盡情跑跳,健康成長。呢啲唔系空中樓閣,而系實實在在落得實嘅居住夢想。
講到性價比,當該地塊樓面價鎖定喺3.8萬/㎡左右,而周邊新盤開價早已企穩6.3萬/㎡高地,二手盤就喺5.2–7.8萬/㎡區間苦苦掙扎,新盤嘅性價比優勢就好似夜空入面嗰道最亮嘅燈塔,吸引所有目光。買家終究系理性嘅「經濟人」,面對如此明顯嘅價差同產品優勢,自然偏向揀新盤。
反觀二手盤,多數就好似功能機對上智能機,唔夾軋。年久失修嘅樓齡、零散唔連貫嘅間隔、額外嘅裝修成本,都系壓住二手價錢難以下調嘅包袱。就算買家想以「睇街睇樓」形式睇實舊盤,都要花時間同心力,遠較新盤入場方便同透明。
而社區舊樓盤嘅處境,好似一部過氣機。戶型設計可能系十幾二十年前嘅遺緒,完全唔符合而家人對靈活空間、收納功能同開放式廚房嘅需求;小區範圍容納過多人,公共走廊、花園、會所都窄窄地,真系令人壓抑;而且設施舊到震——電梯頻頻故障、水喉線路老化,俾居民日常生活帶嚟好大不便。相反,新盤以「精裝新品」姿態登場,定價竟然同二手盤冇乜二字之別,直接將二手盤生存空間擠到透唔過氣。
依家二手盤業主,真系面臨一場殘酷嘅「跳水大賽」。唯一可以救命嘅,就系不停降價。為咗快啲脫手,佢哋要一降再降,希望能引起買家留意;點知市場比想像中更冷血,就算降足十幾二十萬,成交都未必有迴響,淨系見到掛牌量日日創新高,成交量卻好似踩咗剎車。
深圳6月二手樓嘅平均成交周期,雖然由高峰微微回落到244日,但同比仍然處於高位。試諗嚇,賣家幾乎要等足八個月先見到成交曙光,呢段漫長等待,好似用鈍刀割肉,每日都系煎熬。佢哋慌,驚成交後個價再跌,連日常生活同置換計劃都受到重創。
政策寬鬆曾經帶來一絲曙光。舊年9月開始,深圳二手樓價曾經有過三連漲,雖然漲幅好似螢火蟲咁微弱,但都畢竟俾業主睇到轉機。但系,好景唔常,今年4月樓價就轉勢下滑,跌幅由4月嘅0.21%擴大至5月嘅0.5%。政策暖風吹得太輕,只系短暫托底,根本撐唔起買家對產品本身嘅挑剔。等於話,再多信貸放水,都敵唔過二手盤本身產品力弱、配套老化嘅現實。
最扎心嘅系,掛牌量不斷攀升,恰如滔滔洪水。當供過於求成為常態,價格踩踏幾乎系必然。每個新掛盤,等於一聲「降價戰爭」號角:要想突圍,就要降得比隔籬更狠。結果二手盤陷入惡性循環:降價→更多掛盤→更大壓力→再降價,買家睇熱鬧唔系買樓。
不過,二手盤嘅「流血犧牲」其實默默滋養住成個樓市鏈條。上半年深圳二手成交超過3.5萬套,同比激增30.7%。呢班成功套現嘅業主,其實好大機會就系下一波新盤買家,手握現金、有換樓需求,成為「打新大軍」嘅中堅份子。
呢個隱秘閉環就系咁形成:政府部門精選低密度、高質素地塊招拍,吸引發展商高價入市;發展商攞到地就大搞第四代住宅,着重科技、綠色同社區運營,用產品力收割改善客群;而舊盤業主就低價鬆綁,脫手舊資產,帶住對更好生活嘅憧憬,投身新盤;最終,土地賣地收入飆升,半年嘅賣地收入抵得上一年,為地方建設輸血。
睇返土地市場,重點城市賣地收入增速明顯快啲。當地方財政過度依賴土地出讓,勢必影響政府決策傾向,繼續推優質地塊,令發展商不斷加碼競拍。同時間,城市更新同棚戶區改造政策推進,亦會不斷釋放新地源,保持土地市場活力。
呢套邏輯,好似一部精密儀器,核心燃料就系源源不絕嘅「置換需求」。當二手樓市場輪子一轉,新盤引擎先至可以轟轟烈烈,最終推動土地市場烈火烹油。但要留意,第四代住宅並唔系一把萬能鑰匙。核心城市嘅黃金地塊終歸有限,呢場筵席註定無法普惠全國。至於三四線城市,就好似陷入庫存泥潭——賣唔走樓,就連土地招拍都低迷,「土地收儲」變成咗地方政府嘅無奈緩衝墊,先將地「冬眠」,等市場有朝一日回暖。
更深層次嘅風險系:如果二手樓持續陰跌,新盤市場最終會畀呢股跌勢反噬。當新舊價差被逐步抹平,新盤嘅性價比光環都會褪色。屆時,理性買家會再度審視新盤同二手盤嘅價值對比,如果二手盤夠平,佢哋大有可能寧願買舊樓都唔買新樓。
喺樓市入面,真正嘅命門,始終喺於流動性本身。試想像,一層樓價從500萬跌到200萬,對個別持有人嚟講,簡直系滅頂之災——佢哋要面對資產大幅縮水、債務壓力暴增,日常生活都會受影響。相反,如果透過幾次流轉,例如500萬→400萬→300萬→200萬,風險就會層層稀釋。呢個過程,正好系樓市軟着陸嘅關鍵——令房屋持續流通成交,避免一次過斷崖式下跌。只有交易暢順,市場先保持活力,樓價先有機會逐步回歸合理區間。
睇近年救市經驗,政策通常唔系等到價格狂瀉先出手,而系等到成交量跌入冰點先動。當成交量大幅萎縮,代表市場信心不足、買家觀望情緒濃厚。呢個時候,政府出招放水或激勵政策,先可以刺激需求、穩定預期。眼下,一線城市雖然跌幅擴大,但成交量尚算堅挺,監管層仍然保持睇住嘅態度,未輕易落大招。佢哋喺等待最好嘅時機,靈活調整政策,務求喺「房住不炒」同「穩增長」之間取得平衡。
對普通購房者嚟講,宜家要好似行鋼絲咁保持平衡:如果唔急住要上車,不妨靜觀其變,畀政策同市場博弈再多啲時間;千祈唔好畀FOMO情緒牽着走,盲目跟風撻訂買樓。所謂「今日地段最熱」,未必代表明日升值壓力最小;相反,睇中位於頂峰、已經畀市場炒起嘅樓盤,最有機會面對價格後勁不足嘅風險。對於有真實剛性需求嘅家庭,則要精算家庭債務安全線,確保月供唔好超過家庭收入嘅4成。記住,無人能預知自己系接到「500萬」嘅盤,定「200萬」嘅盤,所以購房前一定要量力而為。
而家樓市嘅分化格局,將會繼續加劇。新盤憑住產品力強、硬件高端、配套完善,仲有四代住宅科技加持,向改善型買家不斷收割;二手盤則要靠無止境降價,先至可以吸引捱價嘅買家。當第四代住宅成為市場新寵,嗰啲跟唔上時代嘅「老破小」,只能以價換量,玩一場殘酷嘅價值博弈。呢個大環境,正重新塑造每個買家嘅決策地圖。
講到底,你喺二手市場蝕讓賣樓,可能正好幫到人換樓上車圓夢。樓市起跌直接影響每個家庭嘅財富部署,我哋要用冷靜同前瞻眼光去睇清形勢,審慎部署,先可以喺變幻莫測嘅樓市中企得穩、行得遠。
Видео 深圳又撲街!天價房跌落神壇!20萬房奴被逼瘋!業主恐慌性拋售房子,樓市風雲突變,粵港澳大灣區樓市爆發降價潮,底線越來越低了,根本睇唔到希望!#大灣區樓盤 #深圳樓市 #深圳樓盤 #深圳房價 #房地產 канала 粵語頭條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отсутствуют
Информация о видео
Вчера, 15:30:06
00:12:12
Другие видео канал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