Загрузка страницы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分別功德品 - 修學正法 弘傳大乘 - 20240207 第1606集

00:00 修學正法 弘傳大乘
00:54 ⊙修學正法弘傳人,常懷濟物悲愍心,專志勤求大乘法,覺有情人菩薩法,度脫一切諸眾生,為世造福淨行德,攝持智慧諸善法,廣濟一切諸眾生。

好好用心,聽、解一切法。要記得、要聽進去了,也就要銘刻在心中,時時記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是我們要很把握時間,應用每秒鐘的生命,要入佛知見。

我們要如何學佛?佛知、佛見的境界,難道不就是我們的方向嗎?我們的方向既定了,時時要起歡喜心,雖然離佛的境界還很遠,但是如規循法一步一步向前走,只要方向對,不怕路遙遠,這我們大家都知道。所以,我們現在最重要,就是「修學正法」。我們修學正法,我們的目標就是弘傳於人,要接力了。

佛知、佛見是人生的正途,我們要趕緊拉著後面的人,牽著往前走,所以我們就要發心立願。佛也是這樣教我們,讀誦、書寫、身體力行,就是要這樣走,法要這樣傳,行這樣走,是佛陀的教育。我們要知佛心懷,知道佛的心,才有辦法入佛的見解,所以我們要很正確,用這個方向走。

佛的心懷是什麼?「常懷濟物悲愍心」。佛心是這樣,而我們就要學了,學佛心。為天下眾生苦難,所以不忍眾生在迷茫中,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從悲愍心開始,「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現在的人叫做「同理心」。人的苦,是我們的苦,所以我們想辦法,如何來解開這樣的苦。總是有方法,這個方法需要我們專心勤求。

大乘法,唯有大乘法,大乘法,那就是走上,佛所教化的菩薩道。大白牛車,自度度人,只要方向對了,有這樣的工具,能夠載我們這樣走,而我們就是這樣的招呼,自己往前走,同時招呼人也是這樣,上大白牛車去。所以我們的行,修大乘法,這叫做「覺有情人」。我了解了,我覺悟了,了解、覺悟人間無常、苦、空,一切無我,還迷茫在這個娑婆世界。

「啊!這麼多眾生芸芸顛倒,要趕緊回頭呼喚」,這叫做覺有情人。我們知道這樣的事情,我們知道這樣沉溺下去是苦,所以這個覺有情人,就要來身體力行菩提道,這樣來招呼人入菩薩法。菩薩法,開始就是要行六度。大白牛車,不是我們上去就坐著就走,是我們自己已經知道這個方法,要「六度萬行」。

我們要發「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像四個輪子,而「六度」就像這輛車,車底、兩邊要圍,前後要再有讓牛拖的東西,所以裡面所運載著是無量數的工具,所以「六度萬行」,人人都要有駕駛,大白牛車的精神,所以我們要有覺有情。

「覺有情人菩薩法」,我們要有這樣的法,「六度萬行」,這就是要學!學這些「六度」,讓種種隨機,沒有脫離「六度」。雖然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有了智慧,眾生千千萬萬種,各有他的根機、觀念、習氣等等,要如何來適應?所以,這就是需要,要覺悟的智慧,就菩薩法了。

所以,「度脫一切諸眾生」。菩薩道本來就是,我覺悟就是要再度,度其他的人,這樣才叫做菩薩。自覺悟,那是小乘,缺智慧的力量。大覺悟,那就是五波羅密完成,般若波羅蜜圓滿,這樣就是六度具足,這樣才有辦法「度脫一切諸眾生,為世造福淨行德」。這一定要投入進去。

世間啊,眾生芸芸,彼此不相識,卻是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生生世世輪迴,只要有緣,我們大家相遇在一起,能夠相識,能夠大家同志願力,這過去生的因緣應該是很密切。既然過去生的因緣這麼密切,我們現在同心志了,未來也是同佛道,所以「為世造福淨行德」。這個「行」是共一條路走,要共同志念度脫一切眾生。

一切眾生是很多,是人物、是動物,情與無情,其實一切都有性。看到我們的節目中分析,在樹木,植物還是要聽好話。這學者已經研究了,兩碗飯放在那裡,一碗飯一直一直罵它,一直罵它;一碗飯一直讚歎它,一直誇獎它。幾天後,兩碗飯拿來放一起,這碗飯一直被詛咒一直罵,這碗飯已經發霉了、變黑了。而這碗一直讓人讚歎、說好話,這碗飯還是白色的,依然也沒有臭,還是同樣保持它的香度,米香的味。可見哪怕是植物,又煮熟,成飯了,是這樣。

我們也還有緬甸,一位農民,是我們發給他的稻子,同樣的稻種發給他們。相信的人,每天都在田裡繞,在那個地方在為它祈禱、唱誦,講「靜思語」給稻子聽,都在那個田邊、田埂上,在那裡一直繞,沒有噴農藥,沒有什麼化學肥,只是有機肥,沒有灑農藥。就是這樣,別人的稻田噴農藥、施化肥,到後來收成的時候,已經證明出來了,很大片的土地都是遭蟲害。

這位烏丁屯,這一位他的稻子豐收了,這見證了。他信心大增,這樣開始年年都是這樣做,也影響到當地人。他不只是這樣做,人也這樣修,接近慈濟,見習、培訓,也已經受證了。這是這麼多年來,(2008年)他們的颱風,他們的災難,所以有了覺有情人投入,去付出、去關懷。

這就是「覺有情人菩薩法」,他們「專志勤求大乘法」。本來緬甸也是信佛,佛教的國家。這次的因緣,將這分自救要救人,這個精神進去了,他們終於了解,所以才有「一把米」,一把米也可救人,傳開,自己辛苦用心經營,還能夠救人,自得還能夠度人。雖然沒有財富,卻是富有愛心。

三餐的「一把米」,整個鄉村合起來就能夠顧好,那個鄉村最貧困、孤寡老人,他們就有辦法照顧了,這是很不簡單。法,總是開頭要有人發心、立志願、勤求,自利利他。還得要有覺有情願意踏出這步,行菩薩道度脫一切諸眾生,就能夠造福、利行,這樣去行,這不是做不到。

所以,「攝持智慧諸善法」。只要有智慧,「四攝法」,除了「四弘誓願」、「六度」行,入人群來,那就是「四攝法」。輕輕的「布施」,溫柔的「愛語」,好好與人一起,常念「利行」他人,與「同事」互相和睦相處,招攬著「同事」大家來做好事,這在人群中、生活中很容易做。所以,「攝持智慧諸善法,廣濟一切諸眾生」,這人人都做得到,沒有做不到的事情。所以,菩薩道豈有難行呢?士農工商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不困難。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實在是不困難。來,用心體會,我們就看前面的經文:

22:10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種種」,用各種各種的方法,各種各種不同因緣,隨各人的根機去為他們說法。這我們就要記得,前面所說的,不論你是如何的「四事供養」,其實這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要看重菩薩道。菩薩道入人群度眾生,身體力行,四事投入人群,這行為比造塔、比建僧坊更有功德,這才是真供養。

幾天前說「頂戴」,頂戴,《法華經》就是佛的全身、慧命。所以,我們慧命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叫做頂戴,荷擔如來的家業,要很用心去體會。接下來這段經文:「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24:48 ⊙「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復」,再來,「能清淨持戒」,現在開始我們要身體力行,清淨持戒了。「具持六波羅密」,前面還說「五波羅密」,現在是要具足「六波羅密」。所以,「清淨持戒:受持戒眾行」。

26:08 ⊙復能:具持六波羅密行。清淨持戒:受持戒眾行,清淨戒法,輕重分明無所違犯。

受戒大家都知道,戒有分很多類。我們出家了,上戒場所受的戒,是與在家不同,而在家的人要受持的戒,與出家人不同。出家人在戒場有輕重戒,這大家都清楚、都知道了;在家的菩薩要受戒,同樣有輕重戒。所以戒要受持,最平常的在家或者是出家,共同都要有的,在五戒、十善,在日常生活,在家人一定要,要受持,出家人不可忘記,不只是不可忘記,根本就是,是我們要教人。

人人,在家「五戒」一定要持,「十善」一定要行,五戒、十善。大家要好好去了解這個五戒,不殺、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就是「五戒」。五戒就是在家人要持;「十善」,就在這個五戒再延生出去,再說得更詳細,口四、心三、意三,合起來是十項。過去常常在說。

所以戒,「受持戒眾行」。很多很多的戒,出家眾要持的眾戒行是很多,當然有輕有重,規則我們都知道。但是我們現在面對生活,也要常常提高警覺,最重要的,如何以身作則在人間裡。所以我們同樣也得「受持戒眾行,清淨戒法」,對我們來說,就是要這樣「輕重分明無所違犯」,好好地用心。

我們的目標就是菩薩,菩薩對菩薩戒法又有另外,這應該出家菩薩戒也有受過。在家呢?有的人去受在家菩薩戒,去到戒場回來是不是有呢?而沒有去戒場的,同樣也是行,行菩薩行。

30:58 ⊙修菩薩行者,心常念戒,憶持不忘,不作諸惡,是名持戒。於諸塵境,心無染著,是為持戒。

「修菩薩行者」,就是發菩薩心的人。初發心就發菩薩心,我們是求一個實的質,不是求名的量,最重要實質菩薩行。我們要真正體性,要有這樣的發大心,所以「修菩薩行者,心常念戒」。我們有我們的清規,我們有我們的行儀。

看看慈濟人,大家在一起,應該都有清規與行儀,這也就是戒儀之中。所以,「常念」。我們的規矩就是這樣,進出的威儀,這也就是律儀,是戒、是威儀。同樣,出家人的戒律、儀表,同樣,總是要好好在本分戒如何做。所以,常念戒,「心常念戒,憶持不忘」。心要常常念:我要有這樣的規矩,我要有這樣的規則,不要越過界了。

看看莫三比克,那些菩薩他們沒有空間,沒有建築,但他們畫一條界線,這條界內就是我們的道場,就是莊嚴的殿堂,都空空,沒有將它建設。而他們要在這條界線,那個裡面去禮佛,也沒有佛,就是用一個代表,小小的,從我們這裡請去的小琉璃佛。用椅子放高起來,用那個地方為目標,周圍沒有建築物,用這個界址,僅僅這樣在地上畫著。而畫著這個範圍,就是莊嚴的殿堂。

神聖的殿堂,大家要進去,鞋子要脫下來。哪怕裡面還是土,他們同樣,心有戒律,認為那裡面就是清淨,就是清淨,在外面還是脫鞋子,這樣進到裡面就是神聖的殿堂。這叫做「心常念戒,憶持不忘」,這就是內心的規則。所以我會常常說,若說到他們,我就從內心歡喜,因為他們是真行供養,很感動。尤其是「不作諸惡,是名持戒」,這就是很真實在持戒的人。

所以,「於諸塵境,心無染著,是為持戒」。他的心不會被外面,什麼東西影響,他也是發心行菩薩道。不論是身體病痛,不論是外境的困難,內心的困難,他們都能夠克服過去,一心一志,「心無染著」,這就是持戒。各位,修行是也不簡單,但是環境有限制,就是要克服。所以接下來就又說:「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

36:58 ⊙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柔和同忍度也,忍辱行。

⊙〈法師品〉: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柔和同忍辱應該是在一起,所以,柔和同忍度也。因為有一個忍辱度,而你忍辱,能忍辱的人,他就是很柔和的人。因為我們在〈法師品〉中,就有這段,就是「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這段文應該大家最記得,這順口好念,所以柔和與忍辱是合在一起。所以「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這就是定、靜。

39:08 ⊙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志願堅固。常好重在正思惟念定,得諸菩薩深妙之定,禪定行。

我們的志願堅固,既然發心了、立願了,發心立願,我們一定就是方向,方向已經確定了,所以「志願堅固,常好重在正思惟念定」。我們的心念,「好」就是很快樂,修行的過程中,我們的心常常很快樂。

不論是行住坐臥,心都是在正思惟、念定之中,這就「得諸菩薩深妙(之)定」。哪怕是走路也是禪,「禪」就是正定。

42:16 ⊙精進勇猛,攝諸善法:精進等進度也。常勤精進,勇猛多力,勤精進諸善法,修攝其心,精進行。

43:54 ⊙利根智慧,善答問難:利根等,智度也。以利根故,智慧高明,隨有所問,答令歡喜,信伏隨從,名曰善答,般若行也。

45:25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46:12 ⊙復有如是諸善功德:謂弘經外又行六度,修習如上諸善功德。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4月20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dawn/P12221606

Видео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分別功德品 - 修學正法 弘傳大乘 - 20240207 第1606集 канала 大愛電視 Tzu Chi DaAiVideo
Показать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отсутствуют
Введите заголовок:

Введите адрес ссылки:

Введите адрес видео с YouTube:

Зарегистрируйтесь или войдите с
Информация о видео
7 февраля 2024 г. 2:30:02
00:57:01
Яндекс.Метрик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