Загрузка страницы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分別功德品 - 行者利他 為趣道場 - 20240208 第1607集

00:00 行者利他 為趣道場
00:57 ⊙佛成聖道之處,菩提心是道場,學道處為道場,調直正念道處,思惟入正行處,靜澄心念境處,寂然心境道場。

用心體會,何處是「道場」?我們一直要找心,心所皈依處在哪裡?佛陀成道那個地方,就開始他的皈依處,是哪裡呢?是他成道的地方,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道場,菩提心又是在哪裡?在我們自己的心。人人本具佛性,說來說去就是在我們自己。

是啊!世間的問題再如何說,還是回歸在我們自己。因為有我們自己,到底這個「我們自己」,幾個字組合起來,「我們」這到底是什麼?只是一個字「咱」。這個「咱」,念比較多遍的「咱」,念到最後這個「咱」字的意思,那就是「懶」啊!而「懶」是什麼?「懶」是懈怠的「我們」,人人就是懈怠,「唉呀!你怎麼這麼懶」。

「是啊,我若比較精進一點,我就會把握時間,分秒不空過。而我若想分秒不空過,有可能嗎?」光是一項「秒」要留得住,你們留不住,我抓不住。就是這樣過,這樣過了!用心的人,雖然時間是這樣過,卻是時間就成就一切。因為它是這樣過,我們就是這樣的用心,這樣知覺;就是它這樣過了,我們了解。

開頭我們不知,因為秒過了,我們增加一個常識;因為時間不斷不斷秒過去,所以我們的常識,不斷不斷累積成為智慧。善用時間,它雖然一直流過去就像水,水我們要用它,水也同樣一直流過去。但是我們有心,用水洗東西,我們的東西清淨了;水雖然也流過了,但是東西清淨了。時間雖然也過去,但是利用時間,法存在我們的心,增長我們的慧命,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

成佛聖道之處,我們要自己問:成佛,哪一個地方,是佛他能夠成佛的地方?哪一個地方,讓我們能夠覺悟的地方?找啊,佛陀成佛的地方,那棵樹下,那個原點。佛陀在剎那間,與天地合而為一那個剎那間,那個覺悟是天體合一的覺悟,是永恆的。這個永恆的覺悟,他能夠談天說地,鋪天蓋地所有有形的物質,無不都是曉了分別,可以說法,這是佛對天地萬物合為一體,那種的「覺」。

所以,這種的「覺」是從哪裡來?「菩提心是道場」,就是人人的本具覺性。「菩提」叫做「覺」,本覺,人人本具,那個心念。這在他的心念與天地合一,所以覺性啟悟了,這就是佛的道場,他的心靈道場。這個道場到處說法,領導弟子。這些道場這麼多,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心又是在哪裡?凡夫不覺,佛陀要告訴我們的。

所以「有相無相,無不相」,天底下這麼的多,這些相。而找相,相不可得,這就是「覺」。我們若全都能夠了解這些道理,要再去哪裡找?成就,了無一物,有什麼呢?真的要找什麼東西,還是身內、身外無一物。但是,就是世間人,就是只有在那裡執著,迷在「我們」,迷在「你」,迷在「我」,很多,所以煩惱無明多。

菩提心的道場,位置一直騰不出來;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菩提心,那個位置還沒有出來。所以我們學道處就是道場,念茲在茲。你在哪裡學道?道又是什麼?那個地方就是我們的道場。調直心,調直正念。我們過去也一段時間說,調直心會調直道,菩提大直道。我們的心也得要將它調好,因為我們的心很彎曲,心不直,所以那個很深的道理,我們沒有辦法去一針一線,這樣穿過去,串聯起來。這就是我們還不夠用心。

就像「菩提禪心」(節目),我期待大愛電視臺,將我們的人文也得要做得真,將「菩提禪心」去考據,能夠就像在寫一位成道者、學道者、傳道者,真正他的過程、經歷。我們若有時間看它,那就是他的故事。說故事,就是過去的歷史。很用心聽話了,當下啟悟,「哦,是這樣,你這句,我對這句」,這叫做「啟禪機」,禪機啟了。

一直到夜深人靜,「我到底在這個地方這麼多年,我到底得到什麼呢?」好像心無住處,什麼叫做開悟?什麼叫做坐禪會覺悟?什麼叫做應機、逗機,就能夠受教?其實要覺悟不是那麼簡單,受教是接受來了,對機用在生活中,觸事會理。自己一直去經驗,「道理是這樣,我接觸了這個事情,我體會到那個道理了。」

佛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生命活多長,我們接受到佛法,我們能夠日日聽,日日受用,日日改變我們自己的習氣。改變習氣,法譬如水,水在那個地方不斷在流,我們每天在用的東西,每天要清洗;每天在用的心,每天要去除煩惱。有什麼雜念嗎?雜念,有。今天有這樣少分煩惱,趕緊法如水,洗乾淨,不用夜深人靜在那裡煩惱。同樣的道理。

有吸收下來的,我們要好好用心,存入我們的智庫,壽量的智庫,就是「壽量寶藏」,藏在我們的八識田中,帶到來世、來生,這個因緣,還是又因緣成熟再續緣。意思就是說遇到的每一天,遇到的煩惱無明快放下,就是壞的緣,我們趕快消除;好的緣,我們要好好用著。人與人之間都不離開人與事,人、事、物之間,好、壞,我們要過過濾,壞的放掉、除掉;好的,我們成為智慧。用這樣來累積,成為我們的記憶。

所以調直心,完全就是法存在內心,這叫做「調直正念」,這就是道處,這就是我們要走的路。心是我們的道場,學道要入心,也是我們的道場,我們的人生方向每天在過的,調直正念走在這條路上,這是我們行道處。

我們時時要思考,這就是我們在坐禪,我們挑柴運水、開口動舌、吃飯喝茶,無不都是禪。這個「禪」,那就是思惟,靜思惟,入正行處。說話的時候,心在口中,做事情的時候,心在手上,走路的時候,心在腳下,看東西,心在眼睛,無處不都是用心處。這就是我們要靜思惟入正行處。

我們的心要常常保持著,靜澄的心念,心都常常要很澄清,這個境界就是我們的「心念境處」。都是寂然,心境就是我們的道場。把握時間過,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對人、對事,記憶。就像記憶,每天這麼忙要記何時的事情?我們過去的幾年的幾年前,做過什麼事情嗎?

心念一轉想到,是哦!2001年元月初,總是薩爾瓦多,發生一件很大的事情,那就是地震,地震規模是七點四。很強大的地震,使得薩爾瓦多這樣,整個災情很大。慈濟人很快速到薩爾瓦多,去緊急救災,除了急難救災之外,這些無家可歸的人要怎麼辦?開始就為他們來想辦法。政府撥土地,慈濟為他們蓋房子,這樣展開了。

就是隔年的元月,就是2002年,大愛第一村在薩爾瓦多啟用了,又提供第二塊的土地,同時規畫,2003年就是第二村又完成。總共兩個村合起來千多戶,這一千幾百戶,全部。從這樣開始,薩爾瓦多那個地方就有種子。

像薩爾瓦多曾經有過,風災、水災連續,我們美國的慈濟人,去那個地方承擔,在那個地方帶動,哪裡有風災,那個村裡的人,大家互動起來,他們互動起來,他們開始就會供應熱食,趕快大家,人托人的福,就這樣聚集了資糧,開始就會供應熱食。這是在那麼遙遠的地方,在那個地方,除了村民與村民之間互相照顧,同時我們繼續也為他們蓋學校。這都是美國的慈濟人很關心,一而再與我們這樣一直合作,一直去幫助他們。

慮瑢從美國回來在會報,提起了薩爾瓦多。去看這些慈濟村。我們過去為他們蓋的學校,到現在,孩子帶得很好。雖然那些人貧窮,窮沒有窮孩子的教育,所以孩子教育的形象也很美,是很整齊哦!小小的小學生,他們穿得很端莊,深藍色的褲,白色的襯衫,戴著領帶,小小的!一二三四年級,很整齊。那種的教育,看了是很歡喜,小、中學,真的是很整齊,老師很用心教。

而且在那個地方,雖然我們很少與他們互動,卻是他們接受的那個恩,很感恩心,整個村是乾乾淨淨,這就是用感恩的心來愛這個村。但是,有的經濟好的,家庭還保護得很好;經濟不好的,當初我們為他們蓋的,是磚塊屋,蓋鋅板,十多年了,一二十年了。鋅板,有辦法的人,鋅板全都換了,有少數的人,房子已經老了,無法恢復。

慮瑢他們與陳居士他們去看,這間房子漏雨了,雖然周圍很乾淨,但是這樣漏雨要怎麼辦?就是沒有力量又再復修過,慮瑢就告訴他們:「你們是不是村幫村的人?」從其他國際間,他們互相幫助,一把米、一把米,都可以幫助更貧窮的人有飯吃,「而這屋頂,大家互助,稍微累積一下。」哦,知道了。

那位陳居士開始,他就呼籲村裡的人,還有一點點力量的人,每個月三塊(美元);將錢累積起來,一百多人這樣合起來,終於那十幾戶,屋頂漏了,現在已經都將它翻修了。志工也是動員志工,這樣上去屋頂去為他們蓋,買材料,用志工,去幫助那種孤寡無依、很貧困的人。

這就是用調直心。就是學來,接受到是感恩心,這個感恩心,將這個村將它顧得很好,這表示感恩,愛這個村,這也「調直」。一二十年後,有的孤寡無依,屋頂已經漏了,現在只是點他一下,人人三塊(美元),可以為這十幾戶,這樣給他們孤寡無依的人,安穩樂處。這「苦既拔已,復為說法」,眾生是苦,我們給眾生的安穩樂處,借力使力。

道理是這樣,只要我們「學道處為道場」。如何學,今天學什麼,我就會心得,我懂得用什麼方法來幫助人。點他一下,「我受到了,我就這樣啟動一下」。啟動起來了,大家的力合起來就這樣做,這難道不就是人借人的力。這個原動力就是從心得,聽到了,這是法落實生活,有這個事情,有這樣的人,觸事會理。這都是很簡單的事情。不過,這樣說起來,不也是一條「道」?

所以,「思惟入正行處」。想,路要這樣走過來,只要我們的心就是一片清淨,自然我們思考、思惟,就是力量,這「寂然心境道場」,不是叫你的心都空掉,而你就去,光是坐禪,光是去問法就好了,僅僅知道這句對那句,這樣就好了。不是,你話若說很多,做不到也是空;聽很多,不懂道理也是空。

各位,真正學來就是要做,做了就實,這就是真實道場,這叫做真實法。請大家要很清楚,入佛知見,法就是要讓我們用,要多用心。所以前面的經文說:

32:23 ⊙「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法就是這樣,不是,只是你來問難,問,就是故意要來刁難。不是,只是學了要去故意刁難人,或者是我們只是在那裡應付,讓人刁難,來問我們,我們回答而已,不是這樣而已。所以我們真的要很用心,落實,實做應用,就有話可回答。若問空,答空都沒有用。所以我們要很用心身體力行。

33:35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阿逸多」那就是彌勒菩薩,「我若滅度之後,有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懂得這樣的讀經,這樣寫經、抄經,教人讀、教人寫,最重要的教人弘傳、持法,這樣的人有很多的功德」。下面就又說,因為這品叫做〈分別功德品〉。接下來這段經文就說:

34:33 ⊙「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要知道,這些人,前面我們都說過了,抄經、寫經等等這些人,最重要就是受持法的人。這些受持法的人,那就是已經「已趣道場」。「趣」就是「向」,趣向,已經向這個菩提道去了。方向正確,那就容易接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就是向著無上正等正覺的道路走,現在才是朝向,向方向正確。

35:49 ⊙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如是弘經修福菩薩行者,已趣向道場,去佛不遠得近菩提。

所以應該要知道,這就是「弘經修福菩薩行者」。不是只有在那裡,讀經、誦經而已,最重要的就是「弘經修福」。因為菩薩是「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缺一不可。一個人做不了,最重要的,就是要入人群,教人做,人人都要會做,這就是弘經修福菩薩行。

修福就是要入人群,與人人都是結好緣的,結好緣就是修福,這引導人去造福業,這全都叫做修福。這已經在修福,就是向菩提道,所以「已趣向道場」。

38:20 ⊙此明行者兼行六度利他、為趣道場。起塔、造坊等為財施,讚三乘、說法華經為法施,合持戒、忍辱、禪定、精進、智慧為六度,多為利他而起,故為直趣菩提之場。

42:33 ⊙坐道樹下:一切時中,心常在道,不曾動移,名之為坐。菩薩所發大菩提心,名為道樹。

43:59 ⊙如來於樹下成等正覺,是悟此妙法。今此行道人持誦此經,已趣向成道之場,已近無上菩提,已坐道樹之下。

49:36 ⊙地水火風為四大,色香味觸為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所以總稱為八法。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4月21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dawn/P12221607

Видео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分別功德品 - 行者利他 為趣道場 - 20240208 第1607集 канала 大愛電視 Tzu Chi DaAiVideo
Показать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отсутствуют
Введите заголовок:

Введите адрес ссылки:

Введите адрес видео с YouTube:

Зарегистрируйтесь или войдите с
Информация о видео
8 февраля 2024 г. 2:30:00
00:53:01
Яндекс.Метрик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