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Популярные видео
- Авто
- Видео-блоги
- ДТП, аварии
- Для маленьких
- Еда, напитки
- Животные
- Закон и право
- Знаменитости
- Игры
- Искусство
- Комедии
- Красота, мода
- Кулинария, рецепты
- Люди
- Мото
- Музыка
- Мультфильмы
- Наука, технологии
- Новости
- Образование
- Политика
- Праздники
- Приколы
- Природа
- Происшествия
- Путешествия
- Развлечения
- Ржач
- Семья
- Сериалы
- Спорт
- Стиль жизни
- ТВ передачи
- Танцы
- Технологии
- Товары
- Ужасы
- Фильмы
- Шоу-бизнес
- Юмор
運動護腦:比你想的更有彈性
護腦運動詳盡指南:每週300分鐘中等強度活動,彈性分配與生活融入是關鍵
摘要
最新研究指出,為了有效保護大腦健康並降低失智風險,每週應至少進行300分鐘的中等至劇烈強度運動。此「300分鐘門檻」是明確的目標,無論是將運動集中在週末,或分散於多日,護腦效果相近,為忙碌者提供了極大彈性。對於難以達到中等強度活動的長者或慢性病患者,每週累積超過840分鐘的輕度活動(如散步、家務、園藝)同樣能提供保護力。步行被視為簡單卻強大的護腦運動,而有氧與阻力訓練混搭則能帶來更全面的健康效益。除了運動,多面向的生活型態介入,包括均衡飲食(MIND飲食)、認知挑戰、社交參與及心血管健康監測,能更明確地提升認知功能。
主要主題與重要觀點
1. 運動總量與腦健康:300分鐘門檻是關鍵
每週30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活動:英國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2025年發表的研究指出,每週超過300分鐘的中等至劇烈強度活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車)與顯著較低的失智風險相關。
「每週超過300分鐘的中等至劇烈強度活動(例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車)與較低的失智風險相關;反之,150-299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並未帶來明顯風險下降。這個『300分鐘門檻』就是一個很明確的目標:若已能規律運動,往300分鐘邁進,保護效果更確定。」
彈性分配,效果不減:「週末戰士」與「分散多日」的運動模式,只要總量達到每週300分鐘以上,對降低失智風險的關聯度相近。這對於時間有限的上班族或照顧家人者是一大利多。
「很多人以為一定要天天運動才有效,但同一篇以英國生物資料庫為基礎的研究也比較了『週末戰士』與『分散多日』的模式。只要總量達到每週300分鐘以上,把運動集中在1-2天或分散在多天,對降低失智風險的關聯度相近。」
2. 輕度活動的保護力:總時間是重點
每週840分鐘輕度活動:對於難以進行中等強度運動的長者或慢性病患者,研究發現只要將輕度活動(如悠閒散步、家務、園藝)累積到每週超過840分鐘,也能降低失智風險。
「在中強度總量不足的人裡,只要把輕度活動(如悠閒散步、家務、園藝)累積到每週超過840分鐘,也顯示與較低的失智風險相關。」
積少成多:這相當於一天溫和地活動約兩小時。重點在於拉長「總時間」,而非勉強衝刺強度。
3. 步行:簡單卻強大的護腦運動
步行時間與強度:韓國KBASE長期世代研究(2025年)發現,每週步行時間超過360分鐘或步行強度較高者,腦內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類澱粉蛋白累積較少,且「走得又久又有勁的人,效果最明顯」。
生理益處:高強度快走能提升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IGF-1)的分泌,有助於增強記憶力與神經修復。
4. 混搭運動效果更全面
有氧與阻力訓練:將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重量訓練)混搭,能更全面地增強血液循環、激發神經成長,並提升認知、執行功能、行動協調及平衡感。阻力訓練在提升認知方面,甚至可能優於單純的有氧運動。
5. 將運動融入生活:從150分鐘開始
逐步推進:對於少運動者,建議先從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開始(例如每天30分鐘快走,每週5天),待身體適應後再逐步增加到300分鐘。
「若你目前少運動,建議先以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為起點(像是一天30分鐘、每週5天的快走節奏),身體適應後再逐步推進到300分鐘。中等強度的標準,是『有點喘但還能講話』。」
分段進行:初學者不必勉強一次完成30分鐘,10-15分鐘的段落也能累積。
日常化活動:選擇步行或騎自行車上下班、多爬樓梯少搭電梯、午休快走、家務園藝等,都能有效累積活動量。
6. 週末集中運動的注意事項
預防受傷:若選擇週末集中運動,務必「循序漸進」、「完整熱身、收操」、「保持良好姿勢,強化易受傷部位(膝、肩、核心)」與「運動後休息恢復」。
「預防受傷四大重點:循序漸進:一開始不要衝高強度...動態暖身、靜態拉伸...保持正確姿勢,強化易受傷部位...運動後休息恢復。」
飲食補給與日常維護:運動前補充足夠水分與碳水,運動後攝取蛋白質,平日多安排輕度活動或伸展,有助於保護和恢復。
避免疲勞:不要在熬夜、精神疲倦、帶病或過敏狀況下硬性運動。若平日能平均分配少量運動,週末受傷機率會更低。
7. 多面向生活型態介入
US POINTER臨床試驗:2025年發表的美國US POINTER臨床試驗證實,專業人員引導的結構化、高強度多面向介入(運動、MIND飲食、認知、社交與心血管風險管理)能顯著提升高風險銀髮族的整體認知表現。
「專業團隊設計的結構化訓練的配方包括:1. 有氧運動:每週4天,每次30-35分鐘。2. 阻力訓練:每週2天,每次15-20分鐘。3. 平衡伸展訓練:每週2天,每次10-15分鐘。4. MIND 麥得飲食...5. 認知挑戰與社交參與...6. 心血管健康監測...」
綜合效益:除了運動,均衡飲食(如MIND麥得飲食)、認知挑戰、社交參與和心血管健康監測等綜合介入,對認知提升和延緩失智更有明確幫助。
8. 實用運動安排範例
每週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具體例行:可採取「3-4天有氧+2天阻力訓練+每日伸展」的混搭模式,每天約30-60分鐘。例如:
週一:快走+伸展 45分鐘
週二:阻力訓練(深蹲、伏地挺身)+伸展 30分鐘
週三:游泳/騎車/慢跑 60分鐘
週四:家務園藝+瑜伽伸展 30分鐘
週五:登階遠足/原地踏步+伸展 45分鐘
週六:重量訓練+快走 60分鐘
週日:休息/簡易活動 30分鐘
工作日每天30分鐘方案:每天30分鐘×6天即可累積180分鐘,若週末再加一天或增加單日運動量,可達300分鐘。可選擇一項有氧或搭配15分鐘有氧+15分鐘阻力。
輕度活動840分鐘累積:包含慢速散步、家務(洗碗、掃地、煮飯)、園藝、上下樓梯、通勤步行、寵物照護等。每天約90-120分鐘,分段累積。
通勤中短距離步行累積:上下班步行、提前一站下車、午休購物步行、飯後散步、辦公室移動等,都是快速累積輕度活動的有效方式。
結論
護腦運動的關鍵在於總量達標(每週300分鐘中等強度或840分鐘輕度活動),並採取彈性且多元的運動模式,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從低強度開始循序漸進。搭配健康的飲食、認知與社交活動,以及心血管健康監測,將能更全面地守護大腦,享受清晰活躍的晚年生活。
每週需要多少運動量才能有效保護大腦健康?
研究指出,每週進行至少300分鐘的中等至劇烈強度活動,例如快走、慢跑、游泳或騎自行車,能顯著降低失智症的風險。若運動量介於150至299分鐘,則護腦效果不明顯,因此300分鐘是一個關鍵的目標門檻。對於難以達到中等強度的長者或有慢性病者,每週累積超過840分鐘的輕度活動(如散步、家務、園藝)也同樣有效。
運動的頻率和模式如何影響護腦效果?是「週末戰士」還是「分散多日」較好?
根據研究,只要總運動量達到每週300分鐘以上,將運動集中在1-2天(「週末戰士」模式)或分散在多天(「分散多日」模式),對降低失智風險的關聯度是相似的。這對忙碌的上班族或照顧家庭的人來說是一大福音,可以根據個人時間彈性安排,不論是平日抽空或週末集中運動,都能為大腦加分。
除了中等至劇烈強度運動外,輕度活動對大腦健康是否有幫助?
是的,輕度活動對大腦健康同樣有保護力。對於膝關節退化、心肺耐力不足或慢性病較多的長者,若無法達到中等強度運動,只要將輕度活動(如悠閒散步、家務、園藝)累積到每週超過840分鐘(相當於每天溫和活動約兩小時),也能顯示與較低的失智風險相關。這表明拉長總活動時間,即便強度不高,也能積少成多地護腦。
步行對大腦健康有哪些具體的好處?
步行是簡單卻強大的護腦運動。一項韓國長期研究發現,每週步行時間超過360分鐘或步行強度較高者,腦內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類澱粉蛋白累積較少,且走得又久又有勁的人效果最明顯。高強度快走更能提升腦內「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和「IGF-1」等促進神經新生的分泌,有助於增強記憶力與神經修復。
如果我只能在工作日每天運動30分鐘,如何達到每週300分鐘的目標?
若工作日每天只有30分鐘可運動,可以透過以下方式累積:
運動天數與總量:每天30分鐘 × 6天 = 180分鐘。若再包含週末多一天,即可輕鬆達到甚至超過300分鐘。
單日運動分配:可選擇一項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車、跳繩),或搭配15分鐘有氧運動加上15分鐘阻力訓練(如伏地挺身、深蹲、棒式)。
分段累積:若無法一次運動30分鐘,可以將其分為三次各10分鐘,在早晨、午休、晚間分時完成,效果相同。
建議菜單範例:一週可安排3-4天有氧運動,2天簡易阻力訓練,並每天進行伸展與平衡訓練,結合日常輕度活動(如走樓梯、站立接電話、家務園藝)來累積總量。
週末集中運動時,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受傷和過度疲勞?
週末集中運動需要特別注意,以避免受傷和過度疲勞:
循序漸進:初學者應從中低強度開始,逐漸增加時間和強度,避免突然衝高活動量。
完整暖身與收操:運動前進行10-15分鐘的動態暖身可降低拉傷風險;運動後靜態伸展有助於肌肉放鬆並緩解隔日痠痛。
保持正確姿勢與強化易受傷部位:練習正確的運動姿勢,並加強核心、膝蓋和肩膀等關節周邊肌群的力量訓練,以預防腰痛、膝傷。
充足休息與恢復:高強度運動後,需搭配充足睡眠和修復運動(如伸展、低強度游泳),避免累積性疲勞和隱性傷害。
飲食補給:運動前補充水分和碳水化合物,運動後攝取蛋白質有助肌肉修復。
除了運動,還有哪些生活習慣的改變對大腦健康有益?
除了規律運動,多重生活型態的介入被證實對認知有幫助。美國的US POINTER臨床試驗顯示,專業引導的結構化、高強度多面向介入,包括:
均衡飲食:遵循結合地中海飲食與得舒飲食的MIND飲食模式。
認知挑戰與社交參與:進行電腦認知訓練和積極參與社交活動。
心血管健康監測:定期監測血壓、血脂等心血管健康指標。 這些綜合性介入能更明確地提升整體認知表現並延緩失智。
如何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讓它成為一種「會想念的事」?
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是提高運動總量和持續性的有效方法:
善用零碎時間:選擇步行或騎自行車上下班、多爬樓梯少搭電梯、午休時間快走、看電視時做伸展等。每次10-15分鐘的小活動,多次累積也能達到效果。
設定目標與獎勵:設定可量化且可達成的小目標(如「三個月後一次快走60分鐘不停」),記錄進步過程,並在達成里程碑時給予小獎勵。
尋找夥伴或加入社群:與朋友相約運動或加入社區課程,彼此激勵,更容易堅持下去。
感受運動的好處:當你發現睡眠更穩定、心情更好、體力提升、思緒更清晰時,運動會自然從「應該做」轉變為「想要做」,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6年 - 2024年
英國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研究追蹤逾9萬名中老年人的失智症發生率。這項研究的結果顯示,每週進行超過30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活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車)與較低的失智風險相關。
2019年
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針對65歲以上成人運動指引,建議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或等量組合),此外也應包含抗阻力訓練。
2025年
《預防阿茲海默症雜誌》發表英國生物資料庫研究成果:確認每週超過300分鐘的中等至劇烈強度活動與較低的失智風險相關。
指出150-299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並未帶來明顯風險下降,強調「300分鐘門檻」的重要性。
比較「週末戰士」與「分散多日」的運動模式,發現只要總量達到每週300分鐘以上,兩者對降低失智風險的關聯度相近。
分析在中強度總量不足的人群中,每週累積超過840分鐘的輕度活動(如悠閒散步、家務、園藝)也顯示與較低的失智風險相關。
《預防阿茲海默症雜誌》發表韓國KBASE長期世代研究:追蹤151位長者約4年,發現每週步行時間超過360分鐘或步行強度較高者,腦內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類澱粉蛋白累積較少,且效果最明顯的是「走得又久又有勁」的人。
Видео 運動護腦:比你想的更有彈性 канала BookOfTree
摘要
最新研究指出,為了有效保護大腦健康並降低失智風險,每週應至少進行300分鐘的中等至劇烈強度運動。此「300分鐘門檻」是明確的目標,無論是將運動集中在週末,或分散於多日,護腦效果相近,為忙碌者提供了極大彈性。對於難以達到中等強度活動的長者或慢性病患者,每週累積超過840分鐘的輕度活動(如散步、家務、園藝)同樣能提供保護力。步行被視為簡單卻強大的護腦運動,而有氧與阻力訓練混搭則能帶來更全面的健康效益。除了運動,多面向的生活型態介入,包括均衡飲食(MIND飲食)、認知挑戰、社交參與及心血管健康監測,能更明確地提升認知功能。
主要主題與重要觀點
1. 運動總量與腦健康:300分鐘門檻是關鍵
每週30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活動:英國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2025年發表的研究指出,每週超過300分鐘的中等至劇烈強度活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車)與顯著較低的失智風險相關。
「每週超過300分鐘的中等至劇烈強度活動(例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車)與較低的失智風險相關;反之,150-299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並未帶來明顯風險下降。這個『300分鐘門檻』就是一個很明確的目標:若已能規律運動,往300分鐘邁進,保護效果更確定。」
彈性分配,效果不減:「週末戰士」與「分散多日」的運動模式,只要總量達到每週300分鐘以上,對降低失智風險的關聯度相近。這對於時間有限的上班族或照顧家人者是一大利多。
「很多人以為一定要天天運動才有效,但同一篇以英國生物資料庫為基礎的研究也比較了『週末戰士』與『分散多日』的模式。只要總量達到每週300分鐘以上,把運動集中在1-2天或分散在多天,對降低失智風險的關聯度相近。」
2. 輕度活動的保護力:總時間是重點
每週840分鐘輕度活動:對於難以進行中等強度運動的長者或慢性病患者,研究發現只要將輕度活動(如悠閒散步、家務、園藝)累積到每週超過840分鐘,也能降低失智風險。
「在中強度總量不足的人裡,只要把輕度活動(如悠閒散步、家務、園藝)累積到每週超過840分鐘,也顯示與較低的失智風險相關。」
積少成多:這相當於一天溫和地活動約兩小時。重點在於拉長「總時間」,而非勉強衝刺強度。
3. 步行:簡單卻強大的護腦運動
步行時間與強度:韓國KBASE長期世代研究(2025年)發現,每週步行時間超過360分鐘或步行強度較高者,腦內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類澱粉蛋白累積較少,且「走得又久又有勁的人,效果最明顯」。
生理益處:高強度快走能提升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IGF-1)的分泌,有助於增強記憶力與神經修復。
4. 混搭運動效果更全面
有氧與阻力訓練:將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重量訓練)混搭,能更全面地增強血液循環、激發神經成長,並提升認知、執行功能、行動協調及平衡感。阻力訓練在提升認知方面,甚至可能優於單純的有氧運動。
5. 將運動融入生活:從150分鐘開始
逐步推進:對於少運動者,建議先從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開始(例如每天30分鐘快走,每週5天),待身體適應後再逐步增加到300分鐘。
「若你目前少運動,建議先以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為起點(像是一天30分鐘、每週5天的快走節奏),身體適應後再逐步推進到300分鐘。中等強度的標準,是『有點喘但還能講話』。」
分段進行:初學者不必勉強一次完成30分鐘,10-15分鐘的段落也能累積。
日常化活動:選擇步行或騎自行車上下班、多爬樓梯少搭電梯、午休快走、家務園藝等,都能有效累積活動量。
6. 週末集中運動的注意事項
預防受傷:若選擇週末集中運動,務必「循序漸進」、「完整熱身、收操」、「保持良好姿勢,強化易受傷部位(膝、肩、核心)」與「運動後休息恢復」。
「預防受傷四大重點:循序漸進:一開始不要衝高強度...動態暖身、靜態拉伸...保持正確姿勢,強化易受傷部位...運動後休息恢復。」
飲食補給與日常維護:運動前補充足夠水分與碳水,運動後攝取蛋白質,平日多安排輕度活動或伸展,有助於保護和恢復。
避免疲勞:不要在熬夜、精神疲倦、帶病或過敏狀況下硬性運動。若平日能平均分配少量運動,週末受傷機率會更低。
7. 多面向生活型態介入
US POINTER臨床試驗:2025年發表的美國US POINTER臨床試驗證實,專業人員引導的結構化、高強度多面向介入(運動、MIND飲食、認知、社交與心血管風險管理)能顯著提升高風險銀髮族的整體認知表現。
「專業團隊設計的結構化訓練的配方包括:1. 有氧運動:每週4天,每次30-35分鐘。2. 阻力訓練:每週2天,每次15-20分鐘。3. 平衡伸展訓練:每週2天,每次10-15分鐘。4. MIND 麥得飲食...5. 認知挑戰與社交參與...6. 心血管健康監測...」
綜合效益:除了運動,均衡飲食(如MIND麥得飲食)、認知挑戰、社交參與和心血管健康監測等綜合介入,對認知提升和延緩失智更有明確幫助。
8. 實用運動安排範例
每週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具體例行:可採取「3-4天有氧+2天阻力訓練+每日伸展」的混搭模式,每天約30-60分鐘。例如:
週一:快走+伸展 45分鐘
週二:阻力訓練(深蹲、伏地挺身)+伸展 30分鐘
週三:游泳/騎車/慢跑 60分鐘
週四:家務園藝+瑜伽伸展 30分鐘
週五:登階遠足/原地踏步+伸展 45分鐘
週六:重量訓練+快走 60分鐘
週日:休息/簡易活動 30分鐘
工作日每天30分鐘方案:每天30分鐘×6天即可累積180分鐘,若週末再加一天或增加單日運動量,可達300分鐘。可選擇一項有氧或搭配15分鐘有氧+15分鐘阻力。
輕度活動840分鐘累積:包含慢速散步、家務(洗碗、掃地、煮飯)、園藝、上下樓梯、通勤步行、寵物照護等。每天約90-120分鐘,分段累積。
通勤中短距離步行累積:上下班步行、提前一站下車、午休購物步行、飯後散步、辦公室移動等,都是快速累積輕度活動的有效方式。
結論
護腦運動的關鍵在於總量達標(每週300分鐘中等強度或840分鐘輕度活動),並採取彈性且多元的運動模式,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從低強度開始循序漸進。搭配健康的飲食、認知與社交活動,以及心血管健康監測,將能更全面地守護大腦,享受清晰活躍的晚年生活。
每週需要多少運動量才能有效保護大腦健康?
研究指出,每週進行至少300分鐘的中等至劇烈強度活動,例如快走、慢跑、游泳或騎自行車,能顯著降低失智症的風險。若運動量介於150至299分鐘,則護腦效果不明顯,因此300分鐘是一個關鍵的目標門檻。對於難以達到中等強度的長者或有慢性病者,每週累積超過840分鐘的輕度活動(如散步、家務、園藝)也同樣有效。
運動的頻率和模式如何影響護腦效果?是「週末戰士」還是「分散多日」較好?
根據研究,只要總運動量達到每週300分鐘以上,將運動集中在1-2天(「週末戰士」模式)或分散在多天(「分散多日」模式),對降低失智風險的關聯度是相似的。這對忙碌的上班族或照顧家庭的人來說是一大福音,可以根據個人時間彈性安排,不論是平日抽空或週末集中運動,都能為大腦加分。
除了中等至劇烈強度運動外,輕度活動對大腦健康是否有幫助?
是的,輕度活動對大腦健康同樣有保護力。對於膝關節退化、心肺耐力不足或慢性病較多的長者,若無法達到中等強度運動,只要將輕度活動(如悠閒散步、家務、園藝)累積到每週超過840分鐘(相當於每天溫和活動約兩小時),也能顯示與較低的失智風險相關。這表明拉長總活動時間,即便強度不高,也能積少成多地護腦。
步行對大腦健康有哪些具體的好處?
步行是簡單卻強大的護腦運動。一項韓國長期研究發現,每週步行時間超過360分鐘或步行強度較高者,腦內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類澱粉蛋白累積較少,且走得又久又有勁的人效果最明顯。高強度快走更能提升腦內「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和「IGF-1」等促進神經新生的分泌,有助於增強記憶力與神經修復。
如果我只能在工作日每天運動30分鐘,如何達到每週300分鐘的目標?
若工作日每天只有30分鐘可運動,可以透過以下方式累積:
運動天數與總量:每天30分鐘 × 6天 = 180分鐘。若再包含週末多一天,即可輕鬆達到甚至超過300分鐘。
單日運動分配:可選擇一項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車、跳繩),或搭配15分鐘有氧運動加上15分鐘阻力訓練(如伏地挺身、深蹲、棒式)。
分段累積:若無法一次運動30分鐘,可以將其分為三次各10分鐘,在早晨、午休、晚間分時完成,效果相同。
建議菜單範例:一週可安排3-4天有氧運動,2天簡易阻力訓練,並每天進行伸展與平衡訓練,結合日常輕度活動(如走樓梯、站立接電話、家務園藝)來累積總量。
週末集中運動時,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受傷和過度疲勞?
週末集中運動需要特別注意,以避免受傷和過度疲勞:
循序漸進:初學者應從中低強度開始,逐漸增加時間和強度,避免突然衝高活動量。
完整暖身與收操:運動前進行10-15分鐘的動態暖身可降低拉傷風險;運動後靜態伸展有助於肌肉放鬆並緩解隔日痠痛。
保持正確姿勢與強化易受傷部位:練習正確的運動姿勢,並加強核心、膝蓋和肩膀等關節周邊肌群的力量訓練,以預防腰痛、膝傷。
充足休息與恢復:高強度運動後,需搭配充足睡眠和修復運動(如伸展、低強度游泳),避免累積性疲勞和隱性傷害。
飲食補給:運動前補充水分和碳水化合物,運動後攝取蛋白質有助肌肉修復。
除了運動,還有哪些生活習慣的改變對大腦健康有益?
除了規律運動,多重生活型態的介入被證實對認知有幫助。美國的US POINTER臨床試驗顯示,專業引導的結構化、高強度多面向介入,包括:
均衡飲食:遵循結合地中海飲食與得舒飲食的MIND飲食模式。
認知挑戰與社交參與:進行電腦認知訓練和積極參與社交活動。
心血管健康監測:定期監測血壓、血脂等心血管健康指標。 這些綜合性介入能更明確地提升整體認知表現並延緩失智。
如何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讓它成為一種「會想念的事」?
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是提高運動總量和持續性的有效方法:
善用零碎時間:選擇步行或騎自行車上下班、多爬樓梯少搭電梯、午休時間快走、看電視時做伸展等。每次10-15分鐘的小活動,多次累積也能達到效果。
設定目標與獎勵:設定可量化且可達成的小目標(如「三個月後一次快走60分鐘不停」),記錄進步過程,並在達成里程碑時給予小獎勵。
尋找夥伴或加入社群:與朋友相約運動或加入社區課程,彼此激勵,更容易堅持下去。
感受運動的好處:當你發現睡眠更穩定、心情更好、體力提升、思緒更清晰時,運動會自然從「應該做」轉變為「想要做」,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6年 - 2024年
英國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研究追蹤逾9萬名中老年人的失智症發生率。這項研究的結果顯示,每週進行超過30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活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車)與較低的失智風險相關。
2019年
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針對65歲以上成人運動指引,建議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或等量組合),此外也應包含抗阻力訓練。
2025年
《預防阿茲海默症雜誌》發表英國生物資料庫研究成果:確認每週超過300分鐘的中等至劇烈強度活動與較低的失智風險相關。
指出150-299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並未帶來明顯風險下降,強調「300分鐘門檻」的重要性。
比較「週末戰士」與「分散多日」的運動模式,發現只要總量達到每週300分鐘以上,兩者對降低失智風險的關聯度相近。
分析在中強度總量不足的人群中,每週累積超過840分鐘的輕度活動(如悠閒散步、家務、園藝)也顯示與較低的失智風險相關。
《預防阿茲海默症雜誌》發表韓國KBASE長期世代研究:追蹤151位長者約4年,發現每週步行時間超過360分鐘或步行強度較高者,腦內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類澱粉蛋白累積較少,且效果最明顯的是「走得又久又有勁」的人。
Видео 運動護腦:比你想的更有彈性 канала BookOfTree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отсутствуют
Информация о видео
12 сентября 2025 г. 5:00:12
00:07:43
Другие видео канала




















